中秋詠月詩詞三首(十五夜望月 水調歌頭 我的思念是圓的)學習要點
一、生字學習
1.字音
棲(qī)棲鴉 闋(què)上闋 嬋(chán)嬋娟
瓊(qióng)瓊樓 勝(shèng)勝利 綺(qǐ)綺戶
涯(yá)天涯
2.形近字
3.多音字
二、詞語積累
十五夜:中秋的晚上。
地白:指月光滿地。
棲:鳥停在樹上。
秋思:秋天的情思,這里指懷人的思緒。
歡飲達旦:酒喝得很暢快,一直喝到天亮。
幾時:何時。
把酒:端起酒杯。把:持,握。
宮闕:宮殿。
不勝:承受不了。
轉、低:對月光的動態描寫。
共:指共賞。
嬋娟:美女之稱,一說形態美好的樣子,這里指月光。
天涯海角:形容極遠的地方或彼此之間相隔極遠。也說天涯地角、海角天涯。
三、文學常識
1.作者簡介
王建,唐代詩人。字仲初,許州(今河南許昌)人。擅長樂府詩,與張籍齊名。反映民生疾苦,成為中唐新樂府運動的先導。其詞用詞洗練、簡樸,旨意顯露,描寫具體。在唐代詩人中,王建擅長素描速寫。他熟練地運用各種形式,創作了一幅幅上自宮廷禁苑下至市井鄉村的風情風物畫。這些作品都充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代表作有《江館》《望夫石》《水夫謠》等。
2.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之子。嘉祐進士。神宗時曾任禮部員外郎,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做詩“誹謗朝廷”罪貶謫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潁州等,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詹州。北還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時追謚文忠。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在政治上屬于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蘇軾才情奔放,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詩、詞、文、書、畫、文藝理論均有獨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少數詩篇也能反映民間疾苦,指責統治者的奢侈驕縱。其詞于風格、體制上皆有創變,清雄曠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代很有影響。有《東坡樂府》。
3.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筆名還有莪伽、克阿、納雍、林壁等。浙江金華人。他出身地主家庭,但自5歲起被寄養在一位貧苦農民“大堰河”家里,這段經歷成為他日后詩歌創作的重要思想源泉。1928年考入杭州國立西湖藝術學院繪畫系。次年赴法留學,專修繪畫。1932年回國,在上海加入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同年7月被捕入獄。以在獄中寫成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詩成名。1935年出獄。抗日戰爭爆發后,加入中華全國文協。1941年3月赴延安,任教于魯藝文學系,主編《詩刊》(延安版)。1949年隨軍進京,1957年被劃為右派,到北大荒。1959年調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1978年重新發表詩作。1979年平反。后任中國作協副主席、中國筆會中心理事等職。他早期創作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黎明的通知》《向太陽》《火把》等詩集,多寫勞苦大眾、民族命運和社會黑暗,呈現悲愴、高昂、亢奮的重彩格調,由于在詩歌創作中強烈表達對光明的向往和洶涌澎湃的革命激情,在青年中產生了極大的號召力,并得到“火把詩人”的稱號。50年代發表了一些圖解政策和歌功頌德的作品,因概念化和平面化而顯平庸,缺乏生命力,但有些描寫域外題材的作品則得到評論界的肯定。70年代末復出后,發表了大量詩作,使詩壇震驚,包括《光的贊歌》《古羅馬的大競技場》和許多短小篇什,延續了三四十年代的創作風格,并且更為凝練、深沉。1949年以后出版的詩集有《歡呼集》《寶石的紅星》《海岬上》《黑鰻》《春天》《歸來的歌》《彩色的詩》《雪蓮》《域外詩集》等。其中,《歸來的歌》和《雪蓮》分獲全國第一、第二屆優秀新詩詩集獎。另外著有理論集《詩論》《艾青談詩》《艾青創作論》等。作品被譯成多國文字,享有廣泛聲譽。1985年,獲法國藝術最高勛章。
四、課文簡析
十五夜望月
《全唐詩》中,《十五夜望月》題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名不詳。在唐代詠中秋的詩篇中,這是較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樹棲鴉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鋪了一層霜雪。蕭森的樹陰里,鴉鵲的聒噪聲逐漸消停下來,它們終于適應了皎月的刺眼驚擾,先后進入了夢鄉。詩人寫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卻給人以積水空明、澄靜素潔之感,使人不由聯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樹棲鴉”這三個字,樸實、簡潔、凝練,既寫了鴉鵲棲樹的情狀,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靜。
冷露無聲濕桂花
由于夜深,秋露打濕庭中桂花。如果進一步揣摩,更會聯想到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樹。這是暗寫詩人望月,正是全篇點題之筆。詩人在萬籟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絲絲寒意,輕輕襲來,不覺浮想聯翩,那廣寒宮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濕了桂花樹吧?這樣,“冷露無聲濕桂花”的意境,就顯得更悠遠,更耐人尋思。“無聲”二字,細致地表現出冷露的輕盈無跡,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潤之久。而且豈止是桂花,那樹下的白兔呢,那揮斧的吳剛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詩句帶給我們的是多么豐富的美的聯想。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明月當空,難道只有詩人獨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嗎?普天之下,有誰不在低徊賞月、神馳意遠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前兩句寫景,不帶一個“月”字;第三句才點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擴大了望月者的范圍。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懷人之情,卻是人各不同的。詩人悵然于家人離散,因而由月宮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濃摯的。然而,在表現的時候,詩人卻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傾訴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種委婉的疑問語氣:不知那茫茫的秋思會落在誰的一邊(“誰家”,就是“誰”,“家”是語尾助詞,無實義)。明明是自己在懷人,偏偏說“秋思落誰家”,這就將詩人對月懷遠的情思,表現得蘊藉深沉。在煉字上,一個“落”字,新穎妥帖,不同凡響,它給人以動的形象的感覺,仿佛那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一齊灑落人間似的。“落”字作“在”,就顯得平淡寡味,相形見絀了。
這首詩意境很美,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豐美的想像,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環境氣氛,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加上一個唱嘆有神、悠然不盡的結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得非常委婉動人。
水調歌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這是一首中秋詠月兼懷親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詞中最為著名的一首,向來膾炙人口,作于丙辰(1076)年中秋節。當時蘇軾41歲,為密州(現在的山東諸城)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與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見,心情抑郁不歡。但作者并未因此幻想超脫塵世,而是熱愛著人間的現實生活。他認為,一個人一生很難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過得很好,也就可以了。全詞的基調是樂觀的,但也反映了作者現實與理想、出世與入世的某些思想矛盾。
上闋寫月下飲酒。由幻想超脫塵世,轉化為喜愛人間生活。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皎潔的明月何時出現?我端起酒杯詢問青天。不知道月中宮殿,今晚該是哪一年。幾時:什么時候。把酒:端起酒杯。這里是化用李白《把酒問月》中“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的兩句詩意。開頭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宮境界,發出“明月幾時有”“今夕是何年”的疑問。這問月問年連發的疑問,反映了詞人對天上宮闕的向往。為什么向往月宮呢?他寫這首詞時正處在政治失意的時候,這首詞正反映了他內心的激烈矛盾:冷漠的現實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滿足,因此萌生了乘風歸去、飄然高舉的奇想。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我想駕著長風回到天上,又恐怕經不起那月中宮殿的高寒。乘:駕。歸去:這里是回到天上去。瓊樓玉宇:美玉造成的樓宇,這是想像中的仙宮。不勝:經不住,承擔不了。勝,能承擔,經得起。“我欲乘風歸去”,明白地說出了他的這種意念。他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可是他又顧慮“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未能忘情于現實。這里,天上和人間,幻想和現實,出世與入世兩方面都吸引著他,使他處在矛盾之中。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月下起舞,清影隨人,清冷的月宮怎比得上人間。弄:玩弄,欣賞。何似:哪像是,怎比得上。月下起舞,清影隨人,直令詞人陶醉。這境遇沒有天上的高寒,卻有人間的溫暖。 “何似在人間”,這是詞人“起舞弄清影”的感受。這時作者的思想從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現實,表現了作者對人間生活的贊美和熱愛。
下闋寫對月懷人。由感傷離別轉而為對離人的祝福。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月光轉過朱紅色的樓閣,貼近雕花的窗戶,照著離人不能成眠。朱:朱紅,正紅色。閣:我國舊時一種樓房,可供游人休息、遠眺、供佛、藏書之用。綺戶:雕花的窗戶。綺,有花紋或圖案的絲織品。這三句寫月光的轉移。“轉”“低”表示夜深。“無眠”表示離情正濃。“朱閣”“綺戶”與上闋“瓊樓玉宇”對照,既寫月,也寫月下離人。這就自然過渡到懷念子由的手足深情,引出下面“何事”一問。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它跟人不應該有什么怨恨,為什么總是在別離時又亮又圓?不應:這里是不應該的意思。何事:為什么。這是詞人悵恨久別,用埋怨的口吻對月亮無可奈何的發問。“不應有恨”,而恨在其中。但詞人很快領悟到離別是人生無法解決的永恒的遺憾,因而自解自嘆了。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人間有離別的痛苦、團聚的歡欣,月亮也會陰藏晴出,團圓殘缺。這些事自古以來難得圓全。人月無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歡離合同月的陰晴圓缺一樣,兩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無法克服的遺憾。既然如此,惟望各自珍重了。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但愿我們歲歲平安,遠隔千里,共對這明月互相祝福。詞人終于以理遣情,希望從共賞明月中互致慰藉,離別之憾可以從兄弟友愛中獲得補償,這樣也就能做到“不應有恨”了。全詞以美好的境界結束。結句與上闋“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一樣,是積極樂觀的。
這首詞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積極的處世態度終于戰勝了消極“遁世”的念頭,表現了曠達的胸懷和樂觀的情致。全詞深沉婉曲,流轉自如,以美麗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創造出幽深高遠的境界,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我的思念是圓的
詩意的句子總是優美而蘊藉著豐厚的內容。一句“我的思念是圓的”把無形的思念說成是有形的圓,形象的語言中包孕著許多東西,比如說,我有一個成熟而圓滿的思念,我看到現實中的不圓,我追求美好的團圓……
詩人的睿智的光芒閃爍在看似不經意的比喻和聯想上。“八月中秋的月亮/也是最亮最圓的”,詩人由“思念是圓的”而想到“最亮最圓的”中秋的月亮,好像是信手拈來,但是,在這節詩中,中秋月亮的圓已經隱含著言外之意的其他時候的“不圓”,當“天涯海角都能看見它”時,詩人問:“在這樣的夜晚/會想起什么?”大概就是要想起“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人應該由不圓而圓,這一問問得深沉有力,撥動了人們的心弦。
后一節詩又由西瓜和蘋果都是圓的而聯想到團聚的歡樂和“骨肉被分割”的痛苦,此時,詩意頓覺顯豁,渴望祖國統一、親人團聚之情溢出紙面。惟其如此,在這中秋之夜,望著明月,“誰能把月餅咽下”就變成了沉痛的責問了。
詩人的責任感最集中地表現于對祖國命運的關懷,對人民幸福的期待。借中秋之月而抒發出的對祖國統一的強烈愿望,在艾青這首即興小詩中得到了充分體現,那感情的分量卻不是一般的低吟淺唱所能達到的。
五、重要語句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前兩句寫景,不帶一個“月”字,卻水到渠成地在第三句引出了望月,并擴大了望月的范圍。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懷人之情,卻是人各不同的。詩人悵然于家人離散,因而由月宮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真摯的。然而,在表現的時候,詩人卻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傾訴自己的思念之情,而是用了一種委婉的語氣:不知那茫茫的秋思會落在誰的一邊。明明是自己在懷人,偏偏說“秋思落誰家”,這就將詩人對月懷遠的情思,表現得含蓄深沉。特別是“落”字,新穎妥帖,不同凡響,它給人以動的形象的感覺,仿佛那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一起灑落人間似的。
我的思念是圓的
這是一種化無形為有形的方法。思念本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情感,它看不見,摸不著,但它卻能借助其他的事物來體現。月亮是人們常用來寄托感情的事物,所以在這個時候,思念就變為“圓”的了。但作者不僅僅賦予了思念以形象,還賦予了它特殊的味道。“每逢佳節倍思親”,每當中秋,品嘗月餅的時候,這種苦澀便蘊藏在了月餅中。同是“圓”的,作者又巧妙地把“西瓜” “蘋果”的甜與品嘗“月餅”的思念之苦作了對比。總之,從多角度把這種無形化為有形,將意象變得清晰、具體。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這是一句富有哲理性的句子,作者由自然現象想到人的悲歡離合。世上不可能有永遠圓滿的事情,人生有歡聚,也必然有離別,這與月亮有時圓、也有時缺一樣,原是自然界的規律。將理性的思考置于詞中,是此詞的一大特點,也是蘇軾詞的一大特色。
六、課后習題解答
(一)這三首詠月的詩詞,雖然寫于不同的時代,但是,表達的主題卻都相同,那是濃濃的思念之情。《十五夜望月》表達的是對朋友的懷念,《水調歌頭》表達的是對親人的懷念,《我的思念是圓的》表達的是對同胞的懷念,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自己喜歡的詩篇。
(二)詠月的名句有很多,例如: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可憐九月初三日,露似真珠月似弓。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
(三)活動的開展首先需要我們選擇一個好的賞月的地點,因為一個好的環境可以增強我們賞月吟詩的情趣;其次,要了解、熟悉中秋詠月的詩詞,準備好切合環境的樂曲,這樣,才能創造出一個很好的氛圍,引發我們的詩興。
(四)背誦課文前,要熟悉詩詞的內容,一些難認讀的字詞要把握準確,注意一些詩詞的斷句,同時還要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這樣,就能夠準確生動地背誦課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