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日》教學反思匯總三篇
第一篇:在歷練中成長
——《端午日》教學反思
重新站上講臺,一切都是新的。第一次在新的學校里上公開課,我不敢有任何懈怠,提前很多天就開始緊鑼密鼓地做準備。在一番對課文和相關資料的細致研讀后,大致的教學思路逐漸形成。一篇文章,尤其是大家的文章,可講的東西很多,但要上好課顯然不宜面面俱到。本著“一課一得”的有效教學理念,我設計了以“學習精彩的場景描寫”為主要目標的教學方案并付諸實施。
臨到上課時,教室后面坐著的一排老師讓我的學生們多少有些緊張,我自覺準備還算充分,自然要以微笑鼓勵他們。整節課基本上順利地按計劃進行,也基本達到我所預期的教學目標。但課還沒上完,我已經有了遺憾之感。因為臨場發揮的能力和經驗的欠缺,交流討論場景鑒賞和實踐場景描寫兩個板塊完成得比較倉促,未能達到應有的程度和水平。
現在想來,這些應該算是我對自己的教學所做的最原生態的反思,而真正的反思是在聆聽了各位前輩和同仁的評價之后開始的。他們在給予肯定的同時,給了我很多切實有力、極富啟發性的指點。我歸納總結為以下三點:
第一、語文課應該實現內容的深化理解。孔子有言:“文勝質則野,質勝文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我想,為人、為文固然要追求文質兼美,上課也應該以此為旨歸。而我這節課在處理內容和形式時有些偏頗,執著于窮盡對描寫手法的鑒賞,而對課文本身的核心內容有所忽略。《端午日》中流動的是濃郁的湘西民俗文化和風土人情,也是我國傳統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體現,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也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而我卻未能加以強化,這是一處不容忽視的敗筆。另有,在PPT的制作上也有形式大于內容的傾向,多配的動畫圖片有點喧賓奪主。
第二,語文課應該實現方法的落實掌握。本課中,我著重以《端午日》的場景描寫為例子,系統地總結了文中所體現的'各種描寫方法。遺憾的是,我在講授這個環節時沒有進行強化總結,這使得學生們對這個知識點的理解流于倉促和浮泛,對這幾種描寫方法的認知不夠扎實。在隨后的對“追鴨競賽”的場景描寫中,有的學生就沒有能夠有意識地以清晰的思路去加以練習。
第三,語文課必須重視語文特有的感悟體驗。在本課中,我在強化方法的指導的同時,弱化了對朗讀的要求。我想,語文課要有明晰的方法指導,更要有朗讀感悟,這二者是并行不悖、相輔相成的。上課時當把二者有機結合,以理解促進朗讀,用朗讀體現理解。
再次回望開公開課的前前后后,感受最深的是那種無形的壓力,然而也深知這些壓力正是成長的契機。我想,也只有在不斷的歷練與反思中才能不斷地成長吧。
第二篇:《端午日》教學反思
端午日是我國由來已久、家喻戶曉的民眾的節日。全文僅用700字,就活靈活現的展示了劃船競賽和趕鴨競賽的生動場面。
引導學生學完這篇課文,我也從湘西人民的質樸生活中體會到很多。沈從文是一位草根作家,他自學成才卻能成為現代作家中成書最多的人之一,他在小說《邊城》中,為人們展示了湘西婚喪嫁娶、端午節龍舟競賽等有特有的風俗畫、人情畫,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地方色彩,充分顯示了他的語言功底。
《端午日》教學反思 - zjj5._ - 左右求索《端午日》教學反思 - zjj5._ - 左右求索導入新課,學生在說我國的傳統節日時說出了五一節、國慶節、圣誕節等,我及時予以了糾正。令我比較欣喜的是我們班的嚴春同學竟然知道中國的傳統節日情人節,而且強調了是七夕,讓我不得不仰視這個孩子,這個孩子視野看來比較開闊,在后來的搶答中也得到了體現。
在授課過程中,我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感受賽龍舟的熱烈場面上,通過課件的展示,圖片上的人物動作與課文內容相結合,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場面描寫的內涵。
同時,在課文拓展這一塊,我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自己選定賽龍舟中的一個角色(帶頭的,鑼手,鼓手,漿手,群眾……),用一段話有針對性的向大家介紹自己在競賽中所在的位置,所做的事及所起的作用。這一類的活動學生很有積極性,主動舉手踴躍發言,我也收到了滿意的效果。
但在向學生傳授虛實結合、正面側面描寫相結合兩種表現手法時,我感到力不從心,在教學中也將這一塊講得倉促了些,學生的理解可能還不是很到位。同時,由于第一次使用了多媒體,在課件的制作上也不是太完善。
第三篇:《端午日》教學反思
新的課程標準在繼承語文教育優秀傳統的基礎上,提出了四條基本的課程理念,其中一條“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認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主張“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我以為,這是一種全新的人本主義的語文教育理念。
我的《端午日》一課的教學構想就是基于此而設計的。其特點有三:
1、這是一個著眼于學生的設計,而不是為教師的設計,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2、整個設計以激發學生思維為核心,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選擇了“角色體驗”“練一練。評一評”這一教學策略,將思考、質疑的主動權全部交給了學生。
當然,這堂課的存在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學生既然是教學中的基礎性資源,其積淀的多與少,思維的深與淺,探究意識的強與弱,必然會影響教學的成效。本堂課中學生提的問題偏于膚淺,拘泥于課本,就是這個緣故。對文本的深層次的挖掘做得不夠到位。改進的措施是,課前指導學生對端午民俗作一些調查研究,打開其視界,發散其思維。緊扣文本,加強備課的周密性和課堂設計的完整性。
另外,人本教育并不是主張教師徹底的無為,而是要求教師要將影響化于無形。本課教學中若能將“練一練,評一評”這個過程縮放在一定的時間比例里,能及時從回到文本的教學結合,那么教學效果會更佳。
作為一個踏上工作崗位不久的青年教師來說,教學中還存在很多值得探討的地方。
一是關于端午節的風俗習慣沒有能夠拓展挖掘出學生們的興趣感知,對于茶峒人民的獨特風土人情和強烈的民族精神也沒有能從文本中挖掘字詞段落的深層內涵
二是媒體的使用問題。學生對“捉鴨子”場面的想象描寫,如果能借助實物投影,展示學生的習作,讓學生讀,讓學生分析,再讓學生修改,效果肯定不一樣
三是時間安排不妥當,說說評評的環節花時間較多,導致整個課堂有點“偏”的趨向。
另外,“如何備課”這個問題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指出:“教師在教學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從這些論述中,我們應明確:備課應該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當然,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備課教師中占主導地位。但學生在備課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課前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探索知識的發生和發展,并進行聯想和想象進行創造性思維,為課堂活動提供了堅實的知識基礎;師生互相協商制定教學活動的組織原則,活動方式方法,評價機制等,為教學活動提供了和諧的制度基礎;同時通過備課,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著名特級教師魏書生說:”我不會教書,是學生教會我教書。我就研究讓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發揮他們的作用,大家分頭承包一些事情,我更多的是觀察和指導。我自己分析,還是在于我和學生是一家人,他們幫著出主意,我也幫學生出主意,合力大于分力之和。”從魏書生這些平常的話語可以看出:學生參與備課是多么的重要。
盡管新課程理念主張,教師應該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教材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首先,教材的系統性、典型性、普及性,是其他資料所不可比擬的。其次,教材是聯系教師、學生、生活的橋梁,是學習的引入、擴大、深化的基礎。因此,教師必須全面正確深刻地把握好教材。我認為教師應從三個層次把握教材。
首先是基礎層次,即全面準確地把握課文的作者、寫作背景,字詞、句段、內容、結構,體裁,作者的感情傾向,寫作特點等文本意思。
其次是發展層次,即教師要充分調動自己的閱讀經驗和生活經歷,多角度多方位地分析教材,深挖教材特有的本質,形成自己獨特的理解和感悟
第三,是創新層次,即跳出課文看課文,從更大的范圍來閱讀理解運用課文,審視課文,以達到一個新的境界。這三個層次,一個層次比一個層次高,前一個層次是后一個層次的基礎,后一個層次是前一個層次的深化,也是前一個層次發展的方向和動力,但在人的思維活動中,這三個層次往往互相滲透,互相促進,不能截然分開。
俗話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須要有一桶水。”教師必須要達到這三個層次,才能適應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課堂。
【《端午日》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蘇教版七上語文《端午日》教學反思05-28
《端午日》教學實錄06-05
《端午粽》的教學反思04-03
語文《端午粽》教學反思05-07
《端午的鴨蛋》教學反思范文04-07
七年級上冊《端午日》教學設計及反思05-28
《端午日》教學案例及分析05-06
《端午日》優秀教學案例06-26
年月日教學反思范文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