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淡高考詩歌鑒賞方法和技巧論文
摘要:中國是詩歌的國度,中國文化的原始記錄以詩歌的方式開始。詩歌貫穿了中國人5000多年的文化生活,詩歌也走進了當今的高中語文教學和高考語文試卷。
關鍵詞:高考詩歌鑒賞;方法;技巧
詩歌鑒賞因為需要豐厚的文化底蘊而成為高考語文的一個難點。從應試的角度講,讓學生具備一些操作性強的鑒賞方法和技巧勢在必行。結合學生的實際和高三教學的經驗筆者總結了以下兩種鑒賞方法:
1 借詩讀詩法
借詩讀詩法,是利用詩歌自身的信息——題目、注釋、作者、內容等,在讀懂詩歌的基礎上完成鑒賞題目的一種方法。
1.1 利用題目
題目是詩歌的眼睛,它會或多或少、或隱或顯地揭示詩歌的內容。讀懂題目有助于了解詩歌的內容體式,有助于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因此,我們在賞析詩歌之時,要留心詩歌標題,要學會分析題目所傳達的點滴信息,要學會把握題目與詩歌內容問的關系。
例如宋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由題目可知,兩首詞均為懷古詞。懷古的作品往往是落筆于古人古事,著眼于今人今事,從而達到以古喻今,借古諷今的目的。通過分析題目我們把握了詩歌的體式,在進一步的鑒賞時就會變得容易很多。再如陸游的《書憤》和杜甫的《春夜喜雨》,兩首詩標題中的“憤”字和“喜”字,鮮明地透露了作者及作品所表達的情感。
1.2 利用注釋
我們所鑒賞的詩歌大都或多或少地帶有注釋,充分地利用注釋對我們鑒賞詩歌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例如蘇軾的《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注:本篇是蘇軾于元豐5年(1082)12月在黃州所作。蘇軾因所謂的“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蘇軾自元豐3年(1080)2月至黃州,到元豐7年6月移汝州,在黃州貶所居住4年多。
這首詞后面有這樣一道鑒賞題目:本詞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心境?結合注釋我們很容易回答出來:本詞表達了作者被貶之后孤獨凄涼的心境。
詞的注釋交代了詩歌的誕生背景,它幫助我們準確地把握了詩歌的內容和感情基調。
1.3 利用作者
有時候我們會遇到熟悉詩人的陌生詩歌,這種情況下,要充分調動與詩人有關的知識儲備,聯系詩人所生活的時代,詩人作品中一般表達的主旨、情感,用詩作的一般風格去欣賞詩歌,同樣會有省時省力的功效,所以日常的學習中要注意知識的積累與梳理。
1.4 利用內容
詩歌內容主要指詩歌中選擇的意象,描繪的場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等。例如南宋張輯的《月上瓜洲》:
江頭又見新秋,幾多愁?塞草連天何處是神州?英雄恨,古今淚,水東流。惟有漁竿明月上瓜洲。
“新秋”和“塞草連天”表明詩歌描繪的是秋景,古人寫秋一般都是“悲”的筆調,這一內容提示對我們把握本詞的感情基調很有幫助。
總之,詩歌的所有信息都會給鑒賞活動提供有效的幫助,學會利用這些信息我們就能準確地把握詩作內涵,有效地完成鑒賞題目。
2 調動儲備法
高三學生必定擁有相應的詩歌知識儲備。調動儲備法就是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與詩歌有關的所有知識,完成詩歌鑒賞活動的一種方法。
2.1 文學知識儲備
如果所鑒賞的詩歌作者是熟悉的詩人,我們就要充分調動作家生平、創作風格等相關的知識儲備。以陸游為例,陸游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他的詩歌大都表達了有心報國卻報國無門的憂憤失望之情,以及渴望收復中原的強烈愿望。欣賞陸游的詩作,我們可以從其生平和詩風推測其詩歌的內容與主旨。
2.2 史學知識儲備
同一時代的詩人會有著某種共同性,同一時代不同時期的詩人又有著某種不同之處,因為歷史影響著文學的創作。從文學的角度積累史學知識,聯系史學的知識鑒賞文學作品,既有助于了解詩歌的創作背景和詩人的創作風格,也有助于準確欣賞詩歌。
2.3 詩歌知識儲備
詩歌知識涉及的內容很多,最主要的是詩歌的意象、典故、抒情主人公形象等,這一點在以詩讀詩法中已有所涉及。
再以《月上瓜洲》為例,“漁竿明月上瓜洲”翅造了一個“漁翁”的形象,我們所熟悉的柳宗元的《江雪》也塑造了一個漁翁形象,雖然張詞中的漁翁非柳詩中的漁翁,但兩個漁翁有著諸多相似之處。如果在閱讀時,能聯系已知的柳宗元《江雪》中的漁翁形象,就容易回答出“‘惟有漁竿明月上瓜洲’中塑造的漁翁形象寄托了詞人怎樣的情懷”這一問題了。
知識儲備可以利用的內容很多,所以在平時的學習中,要勤于積累、勤于歸納、勤于總結。陸游有言“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無論學詩還是賞詩功夫都在詩外、在平時。
最后,還有一點應該提到,“知人論世”一直以來都是鑒賞詩歌最推崇的一種方法。但現在的高考鑒于公正的原則選擇詩歌避免名家名作,對于陌生詩人的陌生作品,采用“知人論世”的方法鑒賞,并非易事。在連續幾年的高三語文教學中,筆者歸納了“以詩賞詩”的方法。實踐證明,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取性。其實教無定法,學亦無定法,對于教師和學生而言,重要的是善于發現知識內部的規律,善于總結教與學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淺淡高考詩歌鑒賞方法和技巧論文】相關文章:
議論文閱讀答題技巧方法高考語文備考08-31
高考詩歌鑒賞考情總結與備考意見06-20
2020年中考語文詩歌鑒賞方法07-22
高考議論文閱讀的答題技巧09-23
高考語文議論文閱讀答題技巧09-17
高考語文議論文閱讀的答題技巧07-06
中考語文《詩歌鑒賞》的教學反思06-26
在山的那邊初一詩歌鑒賞09-14
高考議論文閱讀常見題型解題思路與技巧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