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匯總九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考作文9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高考作文 篇1
消除噪音
封閉道路
警察出動
如臨大敵的駕勢僅僅因為
今天高考
要捍衛高考
保持高考的權威性
保護高考的公正性
保證高考周邊環境的安靜
因為今天是決定十年寒窗學子命運的轉折點
要保衛高考
盡最大努力讓社會為它讓路
花最大氣力讓公眾為它側目
用最大篇幅讓媒體為它謳歌
請專家
為您提供考前如何安神氣定
請學者
為您提供考前如何解答難題
請家長
為您提供考前如何小心翼翼
不該說的話別說
不該問的話別問
不該做的事別做
你只要供著——高考學子
你只要哄著——高考學子
你只要慣著——高考學子
從什么時候開始高考學子成了我們的天
我們有理由要問:
高考是在選拔驕子還是在收集嬌子
當高考從獨木橋變成康莊大道的時候
我們不知道是喜還是憂
當畢業生從供不應求到泛濫如潮
我們不知道是喜還是憂
今天
高考已經是一座金山
挖不盡的財富令人垂涎
為了高考我們拼掉明亮的眼睛
為了高考我們耗盡家中的存款
為了高考我們累彎父母挺拔的腰桿
為了高考我們選擇了偏科學會了猜題壓寶
我們有理由要問:
高考是在培養人才還是謀取最大利益
當學費成為百姓心頭的噩夢
教育該怎樣選擇未來
當今天的高考
越來越小心翼翼、亦步亦趨的時候
當高考成為指揮棒
當高考成為了風向標
當高考引領教育的大方向
我們又該如何面對未來對教育的拷問
高考作文 篇2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60分)
莊子在《人間世》中有一則故事:南伯子藄(qí)到商丘去游玩,看到了一棵巨大而茂盛的樹,這棵樹與眾不同,千乘車馬都可以在它的綠蔭下隱庇。然而子藄上前仔細地觀看,發現這棵樹枝丫彎彎曲曲不能做棟梁;木心是空的不能做棺材;舔一下樹葉,嘴就會受傷而潰爛;聞一聞氣味,就會使人大醉三日醒不來。于是子藄得出結論:這是一棵無用的樹,所以能夠長得這樣的高大。
這則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感悟?請結合你的人生體驗,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擬標題,自定立意,不得抄襲套作。
【命題背景】
(1)莫言說:“文學和科學相比較的確是沒有什么用處,但是文學的最大的用處,也許就是它沒有用處。”我們這個時代,為了有用,人們都急于把自己的所作所為轉換為可以兌現的價值,追求利益最大化,市場占有率、影視收視率、考試成功率、升官發財率等等成為衡量有沒有用、成不成功的主要標準。功利主義、普遍的金錢焦慮正滲透社會的各個角落……
(2)在20xx年復旦大學研究生院畢業典禮上,王安憶作了題為“教育的意義”的發言,提出了一個“有用與無用”的問題,她建議同學們“不要盡去想著有用,而更多地想些無用的價值”。
【寫作思路】
立意:主要抓住“子藄得出結論:這是一棵無用的樹,所以能夠長得這樣的高大”一句中關于“無用”的結論,由此生發開去,探討“有用”與“無用”的問題。
結構:什么是“有用”“無用”(擺出論點)——為什么“有用”“無用”(兩者關系)——怎樣才能正確認識“無用”(結論)。
論據:
1、“天生我材必有用”,在人們的心目中,這似乎已成定理。人生而有用,一無所用的人總被人無情地喚作“廢人”,毫無余地讓人懷疑其作為人的價值和意義。人似乎只有建立一番功勛、成就一番偉業,才算得上是無愧于自己、無愧于他人,不枉此生了。因此,人生在世,十有八九的人都在汲汲進取、不敢松怠地追逐所謂的“有用”。不知疲倦地追求所謂的“有用”的人,往往容易陷入迷途之中,找不到方向。或殫精竭力,機關算盡、或心胸狹窄,排擠誹謗、或阿諛奉承,委曲求全、甚至作奸犯科、無惡不作……一些聰明的人開始審視,開始反思,這有用是否真的“有用”?無用是否就是無用?
2、莊子在《人間世》中莊子對這種“無用”的嘖嘖贊言,不由得我思考起這無用中所蘊含的深意來。何為無用?《莊子》成書已達千年,茫茫時間阻隔,但人們仍可以從字里行間里去揣度思想家所表達的深意和韻味。“無用”是什么都不擅長嗎?什么都不去干預嗎?成天無所事事,一無所成嗎?從莊子在《人間世》中舉的幾個例子,比如前面舉的南伯子薺到商丘看到的那顆碩大無比的樹,似乎是這樣。沒有什么特殊的技能,也不爭強好勝,反而能夠消除煩惱,免除嫉妒者的排擠和迫害,精力反而旺盛,能夠長生久視呢!但我們斷不能如此斷章取義,仔細閱讀全文的話,我們會發現這樣的判斷實在是太草率,太幼稚了。莊子以碩大無比的樹為例,只是為了說明當人以“無用”的心態、方式去生活的時候,便可以做到不被人侵犯,無憂無慮,長生久視了。
3、如交朋友吧,有的人喜歡“結勢”,有的人喜歡“結心”,隨著現實勢利的考慮,總以為結交有權有勢的朋友最受用,結交有財有利的朋友極實用,但是在觥籌交錯、諂媚逢迎的場合里,去鏡子里照一照自己的樣子,就會明白這種友誼并不美的`。哪里比得上同心知交,一無互相利用的價值,也一無言談上的禁忌,心境坦然,不想有甚么用處,才是情誼間最美的。
4、也許有人會說,中國人的“美”字,由“羊大”構成,羊長大了滋味才美,認為中國人的美是起于實用,那是由于美的字義太抽象,不易傳述,才找一種具體的滋味來造字,原始人的造字,并不能代表數千年來中國人正統的審美觀,中國人是最懂得“無用之用”的民族,只可惜近代以來只顧現實勢利,誤以“有用”為第一罷了。
5、鷹犬是可以作為爪牙之用的,比起舞風唳月的鶴來說,有用多了,但就是少那分帶點仙氣的逸態。鵝鴨是肉蛋都可以食用的,比起忘機得趣的鷗來說,有用多了,但就是少那分引人遠思的翎羽。所以在中國人的心目中,鶴高貴于鷹,鷗高貴于鵝,出塵的東西勝過紅塵里的東西,無用的禽鳥勝過有用的家禽。
高考作文 篇3
作為一個理科生,我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立刻石化了。我很想抽人!很想狠狠地抽命題老師一巴掌——代表我的物理老師。讓一只鳥,叼著樹枝飛太平洋——什么樣的極品智商才能編出這樣的故事呢?我不知道命題老師的鳥,是如何威猛,是如何神奇。一個正常人的思維卻讓我不得不懷疑一些東西。我不跟你計較,一個叼著樹枝的鳥,如何跟同伴打情罵俏;我不跟你計較,一個不會游泳的鳥,如何踩著樹枝捕也不跟你計較,太平洋的,20xx高考信息《高考0分作文》。海浪會不會打翻樹枝。
我只問你一個問題:你知道,究竟多大的一根樹枝,才可以讓一只鳥浮在水面上?鐵絲一樣粗的?筷子那樣粗的?找抽的命題老師,請允許我教給你一個關于浮力的公式,如果你想讓一塊木頭能載動一只鳥,那么需要符合如下條件(出于對您智商的尊重,我不使用各種字母):木頭產生的浮力-木頭本身的重力+鳥的重力為了能讓木頭發揮最大的作用,我們假設木頭恰好被完全踩到水面以下。那么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水的密度×木頭的體積×重力加速度-木頭的密度×木頭的體積×重力加速度+鳥的重量×重力加速度。合并同類項并簡化之,得出:木頭的體積×(水的密度-木頭的密度-鳥的重量);水的密度約為1000千克/立方米,而木頭的密度在400-750千克/立方米之間;我們權且當這個鳥很聰明,找了比較輕的一種,木頭的密度按500千克/立方米算。可得出:鳥的重量/木頭的體積-500千克/立方米。簡單來說,就是這樣的結論:如果鳥是1公斤重,那么,木頭的體積-1/500立方米-0。002立方米-2立方分米,2立方分米什么概念呢?——我們常見的磚頭,大約兩塊!!!一公斤中的鳥什么概念呢?這么說吧,普通的母雞一般三四斤重,一公斤重的,也就是只小雛雞。
一只小雞那樣大小的鳥,銜得動兩塊磚頭大小的木塊或者說是一個胳膊粗細的木棒嗎?就算可以,風對木塊的阻力,也會讓鳥兒飛到大西洋,而不是太平洋的。命題老師可能會說他的鳥大,鳥大分量也重啊!那可能要銜的就不是胳膊粗的,木棒了,而是一根柱子了。總之,科學告訴我。不管是什么鳥,都不會選擇叼著樹枝飛太平洋。如果一定要這么干,肯定是只傻鳥——淹死在太平洋里喂魚的傻鳥。對于建立在這個傻鳥故事上的傻鳥道理,只有傻鳥才會信。
高考作文 篇4
特蕾莎修女——塵世間仁慈的天使
特蕾莎修女以博愛的精神,默默地關注著貧窮的人,使他們感受到尊重、關懷和愛。特蕾莎修女,沒有高深的哲理,只用誠懇、服務而有行動的愛,來醫治人類最嚴重的病源:自私、貪婪、享受、冷漠、殘暴、剝削等惡行;也為通往社會正義和世界和平,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
她不曾像摩西那樣叫紅海分開,兩邊立起如壘,讓以色列人從干地上走過去。
她不曾用食物喂飽五千人,叫許多人跟在她后頭擁護她。
她不曾搞過叫天地變色的社會革命,她不是個翻天覆地的偉人。她所做的,是每一個有手有腳的平凡人都有能力做到的事:照顧垂死的病人,為他們洗腳、抹身,當他們被不幸的命運踐踏如泥的時候,還給他們一個人的尊嚴,如此而已。
她就是特蕾莎修女,她的一生都在追尋著這樣一個真理:我們都不是最偉大的人,但我們可以用偉大的愛來做生活中每一件最平凡的事。
特蕾莎修女一生的使命既簡單又直接,就是服侍窮人中的窮人。她認為人最大的貧窮不是物質上的缺乏,乃是不被需要與沒有人愛。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感覺自己沒有人要,是人類所經驗到最糟糕的一種疾病。”因為別的病有藥可醫,惟獨“不被需要”,除了一雙愿意服侍的手與一顆充滿愛的心腸外,再沒有一帖藥可醫治。
特蕾莎的一生,都在帶領仁愛修女會一起服侍世人。她并沒有達官顯要在背后作為支持,修女會也沒有獲得社會名流的積極贊助,她只是單純地依靠她那份幾乎是無限的、但卻是堅韌的愛。
在特蕾莎修女樸素的裝束下,隱藏著一個高貴的靈魂。她確實是我們這個時代最特殊的人物,也是最令人景仰的女性中的一個。她靠著無限的愛去服務窮人中的窮人,以她的一生,實際彰顯偉大的愛。
她的事業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尊重人的個性、尊重人的天賦價值。那些最孤獨的人、處境最悲慘的人,得到了她真誠的關懷和照料。這種情操發自她對人的尊重,完全沒有居高施舍的姿態……她個人成功地彌合了富國與窮國之間的鴻溝,她以尊重人類尊嚴的觀念在兩者之間建設了一座橋梁。
她是一位永生的偉大的圣人!
特蕾莎修女是代表和平、代表犧牲、代表歡樂的象征。
特蕾莎修女于1910年出生在塞爾維亞,本名阿格尼絲。她的家庭很富有,家中連特蕾莎共有三個孩子。她小小年紀就開始思索人生,12歲時感悟到自己的天職是幫助窮人,這決定了她被稱為“活圣人”的一生。17歲時,她決定到愛爾蘭的勞萊德修女院學習。1928年,她來到印度大吉嶺工作,擔任當地學校的老師,教授地理及歷史。大吉嶺位于喜馬拉雅山與加爾各答的山腳下。1937年,特蕾莎完成了修會的訓練,正式宣誓成為修女,并被指派到隸屬加爾各答的圣瑪麗亞女校中擔任校長。該校是個貴族學校,學生皆來自孟加拉的上流階層。
然而,特蕾莎并不想讓自己停留在圣瑪麗亞女中。當地的士紳把孩子送入這個學校,期望在學校能接受最好的教育。然而,在加爾各答圣瑪麗亞女校的墻外卻布滿了臟亂、污穢的貧民窟。特蕾莎看見這貧民窟與貴族學校的對比,她心中深受責備。她知道,貧民窟才是她要去的地方。她要進入最窮苦、最低賤的人群當中。
特蕾莎修女在修道院十年了,她知道修道院的生活既舒適又穩定。特蕾莎承認,離開修道院走入貧民窟是一個艱難的抉擇。因為對她而言,脫離修道院的痛苦與煎熬,更勝過她當年離開家人與朋友,進入修道院的決定。
特蕾莎要離開修道院時,修會的上司曾與她約談并試圖勸阻。其實,特蕾莎清楚知道,一旦脫去修會的修女袍,她就失去了修會的支持,也沒有什么人來幫助她,但她依然堅持出走這個決定。最后,修會終于點頭同意。
離開修會后,特蕾莎進入最破爛的貧民窟,在那里用幾盧比租下一間房子,接待貧民窟里饑寒交迫的孩童。為了他們,她自己親身到街上乞討食物并送藥,幫助他們清洗身體。在這個屋里,沒有桌子、椅子,也沒有黑板。她以地板為黑板,教孩子們一些孟加拉字母。
這時她完全依賴心中的感動而工作,只要她覺得哪里有最大的需要,她就到那里去幫助人。有一次,她看見街上躺著一個奄奄一息的病人,她焦急地四處求告,敲遍醫院、診所的大門,竟無一人理會。最后好不容易求到一點藥品,回來時卻發現那人已死去了。
另有一回她遇見一個人身上都是膿包、傷口,膿包上竟是蠕動的蛆和虱子。她沉痛地感嘆:“狗與貓都過得比這人更好,人為何如此卑賤地走向死亡呢?”之后,她到警察局請求他們撥一處地方,使她可以接待那些無家可歸者,能夠幫他們清洗身體、洗凈流膿的傷口再加以包扎,好讓孤苦無依者有個安靜面對死亡之所。她覺得這么做,至少能使他們在人生的最后一刻也可以感受到被需要、被愛與被照顧。就這樣,特蕾莎創辦了死者之家——Nirmalahriday,意思是純潔的心之地。她借用加爾各答一家香火鼎盛的廟旁招待香客的一間禪房,開始來收容垂死的游民。秉持同樣信念,特蕾莎又創辦了棄嬰
高考作文 篇5
女兒出生之后,我請來鄉下的表姐,幫我帶孩子。我喊她“表姐”,女兒喊她“阿姨”,鄰居們見了,也跟著喊“阿姨”。當然,我知道,這兩聲“阿姨”,語氣是不同的。
生活中有許多像表姐這樣的“阿姨”,小區里帶孩子的,家里打掃衛生的,伺候生病老人的……他們在我們這個城市辛勤勞作著,但是卻很少能夠真正進入我們這個城市的生活。
這是橫在我和表姐之間的一道坎,也是橫在大多數城里人和“鄉下人”之間的一道坎。
在越來越離不開那些所謂“鄉下人”的同時,我們卻仍然習慣用某些標準來劃分人群,比如地域,比如出身……
這道坎,令我們在坐享他們的勞動成果時仍難免鄙夷,甚至猜忌。這道坎,令他們在進城務工之后,選擇了沉默忍讓,以結實而卑微的身軀承受來自身心的壓力。
如果沒有他們,我不敢想像如同我這樣的母親能夠從容安心地工作;如果沒有他們,我們不敢奢望一幢又一幢高樓迅速地拔地而起。
而這道將我們與他們深深隔開的坎,它如影隨形,同我們的生活糾纏在一起。那些反對民工子弟進入公辦學校學習的聲音,那種呼吁限制外來人口進入市區的要求……甚至是我,一個農民的女兒,卻曾經因為父親一輩子難改的鄉音而備感羞慚。我的確應該感到羞愧的,因為我的羞慚而羞愧。
這是一道令我們的城市汗顏的坎啊!背井離鄉的人們,他們也是滿懷夢想來追尋新生的。如果僅僅因為地域、出身的不同就扼殺他們追尋夢想的權利,那不是上海應有的胸懷。
當大多數人還無法真正抹去心中這一道坎時,正視它,才可能跨越它。
正視這道坎,于我們來說是自省,勇敢面對因為我們的淺薄而造成的傷害;正視這道坎,于他們來說是鼓舞,給闖蕩異鄉的人們帶來創造新生活的力量。
我們必須跨過這道坎,因為它的存在,使我們的心胸日益狹隘,使他們的奮斗舉步維艱。因為地域、出身,以及一切心靈以外的東西,都不該再成為橫亙在人們之間無法逾越的阻隔。
跨過這道坎,靠的不是一時一地的心血來潮。當六一節的“千予千愿”被爭相認領之后,我更希望看到,所有外來的孩子都能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課、嬉戲。當一雙雙大手紛紛“牽牽小手”之后,我更希望看到,越來越多來自各地的孩子能夠成為真正的朋友,手拉手、心貼心,無論他來自鄉村、還是城市,無論他居住在大廈,還是棚屋。
跨過這道坎,靠的不是居高臨下的施舍。漂泊異鄉的痛苦,需要寬容的心靈去理解;粗陋衣衫下的美麗,需要澄澈的眼睛去發現;生活無著時的失意,需要溫暖的話語去撫慰。失敗時,向他們伸出扶助的臂膀;成功時,對他們綻開祝福的笑臉。跨越世俗,我們便能輕易地跨過這道坎。
必須跨過這道坎,因為人人生而平等。
必須跨過這道坎,因為孩子的眼睛,應該看到溫暖、和諧、尊重和平等。
必須跨過這道坎,因為上海的今天,是依托匯聚四方來客才蓬勃發展,充滿活力。上海的明天,更應該張開懷抱,歡迎每一個追尋夢想的異鄉人。
高考作文 篇6
閱讀下面文字,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人問比爾·蓋茨:如果讓你離開現在的公司,你還能創辦第二個微軟嗎?
比爾·蓋茨堅定地回答:“能”。但他接著補充了一句話:“只要允許我帶走100人……”
試自選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
思路點撥:比爾蓋茨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確立了科學的人才觀。無論干什么事業,人才都是成功的保障。如果你想修長城,人才就是基石;如果你想建大廈,人才就是棟梁;如果你想成就事業,人才就是保證。古今中外,治國也好,治家也好,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這是一個誰也否認不了的真理。
高考作文 篇7
當我在想如何開頭時,目光正由一小點聚集在樹梢間的光亮散溢開來,落在我的肩頭。故鄉的幽暗在眼前蔓延伸展,一片片重疊交織。多年后的我,重復著我此刻的行跡。那一刻,往事定會如黑暗叢林盡頭的螢火蟲,飛向我,在我周圍圍繞。我不會怕黑。
當蒼藍的天邊郁郁沉沉的晚云逶迤而來時,夕陽沉淪在一帶遠山遠水中。時間漸漸消散了它的光芒,天邊的云也漸漸褪成凝重深沉的陰影,于廣袤的天空構成一幅深沉縹緲的背景。
祖母見了久別的我,笑的合不攏嘴,臉上的皺紋密密地排開。我們坐在庭院的竹椅上敘舊,晚風清涼,拂面時帶來縷縷清香,原是家旁池塘中的荷,在月光的沐浴下婀娜著醉人的身姿,于荷葉上投下斑斕的疏影。庭院外能聽到鄰家阿婆們嘮家常,歡快的笑聲伴著不休的蟬鳴,好不愜意。
夜色如潑墨般昏沉,村落已逐漸趨于平靜,祖母將涼席平鋪于院子中央,細心地在周圍點上蒲艾。她側身在我身旁躺下,搖著手中的蒲扇,為我扇去熱氣,我便很快進入了夢鄉。迷蒙間從夢中醒來,悶熱的暑氣縈繞在我身旁,卻有陣陣涼風吹來,我睜開惺忪的睡眼,祖母閉著眼睛,手上的蒲扇輕輕扇著,一會兒沒了動靜,可不久,又微弱地搖動幾下。柔柔的月光拂過她的面頰,細小密集的汗珠布滿她的額頭,鼻翼上泛著光亮。可那粗糙的大手依舊握著蒲扇,斷斷續續地為我送來清涼。
我的心頭微顫,輕輕從祖母手中取過扇子,緩緩在她身畔搖動,她額前幾綹被汗水打濕而結在一起的碎發在風中舒展開來,陣陣清風中,祖母翻了個身,發出一聲綿長而舒適的呼吸聲。她的嘴角微微漾起,一束月光,不偏不倚,斟在她的酒窩里,那樣恬靜美好。
夜晚十點鐘,時針劃破夏夜寂靜的空氣,顫巍出悠長的回音。感動和幸福如水滴般絲絲滲入心底。故鄉的月光會一直照在我心頭,攜著濃濃的情,在每次孤獨侵襲時,如同溫暖的巢穴,任憑彼時,人居彼地。
抬眼望去,星星點點的亮燈的窗楹,如同鑲在絨布上的鉆石。生活前仆后繼,夏夜寂靜的天空下,故鄉在睡去。
黑暗無邊。還好,我到家了。
高考作文 篇8
樸素,是一種自然、真誠的生活態度,是一種高尚的行為情操;同時,樸素又是一種責任。
請以“樸素人生”為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選;③除詩歌外,文體自選。
【寫作提示】
樸素是一種境界,一種追求。我們今天的生活雖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否一定要追求奢華,恣意揮霍呢?我們還有數千萬同胞沒有擺脫貧困,開創美好的未來也離不開艱苦奮斗的精神。因此,我們的衣食住行,能否不用或少用名牌,保持平常之心;能否從充滿浮躁和欲望的大都市回到田野村寨,去農家坐坐、看看;能否少些不必要的開支,哪怕是少用些零花錢,用節約下的每一個銅板,去做些有益于社
會的事情,給弱勢群體送一份溫暖,獻一份愛心。
樸素,是衡量人思想品德的一把尺子。
對于在優越環境中成長的青少年來說,樸素還是決定青少年將來能否成才、能否擔當重任、能否成為改革開放事業接班人的重要因素。因此,樸素決不是個人的生活方式問題,而是一種責任,一種需要我們點滴養成而彌足珍貴的人生修煉。
一位哲人說過這樣的話: “一個人的生活,每增加一份奢侈,就是給自己套上一個枷鎖。”因此,只有更多地注重修養,追求樸素,遠離奢華浮躁,學會放棄,不慕榮華富貴,培養崇高精神,追求心靈凈化,才能為社會、為國家、為他人、為家庭多做些有益的工作,多盡一份責任。
高考作文 篇9
合作如蘭,揚揚其香;采而佩之,共贏四方。 ——題記
既然僅是一場預賽,微笑合作可以代替廝殺,為什么還 要去苦苦相爭?合作,便是那最好的選擇。既然簡單的擁抱,互相換位就可以順利過橋,為什么還要去抵角而落?共贏,其實是最好的結果。 所以說,化干戈為合作,君子之行也。
那“大江東去浪淘盡”的紅墻上印著蜀吳合作的絕唱, 那“亂石穿空,驚濤拍岸”的赤壁下刻著孔周二人共贏的華章。本是對立的他們,卻可以拋下競爭,用合作換取共贏。 流芳千古的赤壁之戰,留給后人的不是草船借箭的機智,也 不是敵對形勢的陰謀,化而成為一場借東風的大戲,羽扇綸巾,風華絕代,笑容中曹軍灰飛煙滅。合作,拋下敵對身份 的合作,換取利益最大化的共贏。若非蜀吳二國拋卻競爭, 又如何見曹軍赤壁下的落荒而逃?倘若孫劉二人不知合作之妙,又怎見振奮后人的赤壁之勝?
傅瑩曾說: “單槍匹馬的時代已經過去,當今時代的主 題無疑是合作。 ”可是反觀當下一些自私自利的年輕人,他 們堅信自己能獨當一面,拒絕合作。在他們的眼中,比賽只 有競爭,結局只能是一方獲勝。可是你可知道馬云的阿里巴 巴不是一人締造的,陳歐聚美優品的宗旨也絕不是讓對手逃跑。若要走得快,我們可以單人前行;若要走得遠,我們便 只能選擇合作。
【高考作文匯總九篇】相關文章:
7.高考作文匯總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