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公耳忘私的成語典故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看到過成語吧,成語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從其起源,經過演變,直至在漢語中沉積下來,為了幫助大家積累更多經典成語,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公耳忘私的成語典故,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公耳忘私的成語典故
即“公而忘私”。為了公事而不考慮私事,為了集體利益而不考慮個人得失,不去講究個人恩怨。語出《漢書·賈誼傳》:“故化成俗定,則為人臣者主耳忘身,國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茍就,害不茍去,唯義所在。”
賈誼是洛陽人。在十八歲時就因會寫文章而聞名當地。吳廷尉擔任河南郡守時,聽說賈誼才學優異,就把他召到衙門任職,并非常器重。漢文帝即位后,征召賈誼,讓他擔任博士之職。博士們都認為賈生才能杰出,無與倫比。漢文帝也非常喜歡他,對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內就升任太中大夫。后來,他遭人詆毀,被漢文帝疏遠,任命他為長沙王太傅。
賈誼針對大臣獲罪受刑的做法表達了意見。他認為體罰大臣,不合古代“刑不上大夫”的規定,要求對有罪大臣待之以禮,不上刑罰,令其自裁。他說:“這樣做了以后,大臣就能做到為國忘家,為公忘私,見利不隨便謀取,見害不茍且逃避,以節義上報君王禮遇之恩!睗h文帝采納了賈誼的提議,廢除了對大臣體罰的規定。
“公耳忘私”(公而忘私)一般還指大公無私的行為而言,含有褒義,F多用以形容全心全意為國家的崇高精神。
公而忘私解釋
公而忘私(gōng ér wàng sī )是一則成語,該成語最早出自于《漢書·賈誼傳》。
公而忘私的意思是為了公事而不考慮私事,為了集體利益而不考慮個人得失。該成語的結構為聯合式;在句中一般作主語、謂語、賓語。
成語寓意
人的生命固然可貴,但生命的價值不在于活著,而在于它所蘊含的道德價值。生之所以可貴。就是因為它能“載義”,而一樁樁義舉,都有益于對生命的開拓、充實、豐富、延長、保護……為義而死之所以靜美,就是因為它雖是生命的結束,但死中振奮著永垂不朽的精神,死得其所,重于泰山。一個人能夠獻身于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無論是生是死,都是實現了生命的價值,都能閃耀出奪目的光輝。為了集體利益而不考慮個人得失,公而忘私、克已奉公是一種美德。自古以來,有千千萬萬的人為了國家的生死存亡公而忘私、流血犧牲,正是由于他們的無私奉獻,才保證了國家的安寧、統一和強大。作為青少年,也要像仁人志士那樣做一個公而忘私的人。
【公耳忘私的成語典故】相關文章:
公耳忘私,國耳忘家的成語解釋02-28
出公忘私成語09-26
公而忘私的成語故事11-02
公而忘私解釋及成語故事05-22
成語典故09-08
成語典故06-25
成語典故07-25
曲突徙薪成語典故07-12
以逸待勞成語典故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