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投筆從戎的典故介紹
典故是一個漢語詞匯。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的詞語;三指具有教育意義且大眾耳熟能詳的公認的人物、事件。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投筆從戎的典故介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東漢初期,有一位受命出使西域,經過艱苦斗爭,重新打通絲綢之路,成為我國歷史上繼張騫之后,為促進中西經濟和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貢獻的英雄,他就是東漢著名史學家班固的弟弟,名叫班超。
漢光武帝建立東漢王朝以后,請了一個大學問家班彪整理西漢的歷史,班超便是著名大文豪、史學家班彪的兒子。父親班彪,哥哥班固,都是非常有名的歷史學家,著名的史書《漢書》就是他們父子倆編撰的。班超,從小就很用功,對未來也充滿了理想。他肯動腦筋,能言善辯,讀了不少書。
公元62年(漢明帝永平五年),班固被明帝劉莊召到洛陽,做了一名校書郎,班超和他的母親也跟著去了。當時,因家境貧寒,班超便找了個替官家抄書的差事掙錢養家。
然而,雖然出生于文學世家,班超卻對文學不感興趣,日子久了,他再也不甘心做這種乏味的抄寫工作了。有一天,他正在抄寫文件的時候,突然感到一陣莫名的厭煩和苦惱,忍不住站起來,棄筆感嘆:“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就這樣,他決心投筆從戎,拋棄案頭工作去從軍。聽了這番話,周圍的人都譏笑他異想天開,班超感嘆地說:“庸人怎能了解壯士的志向啊!”
公元73年,班超投筆從戎,如愿以償。當時,漢明帝派大將軍竇固出兵攻打匈奴。班超隨軍出征,擔任竇固手下的代理司馬官職。由于他作戰勇敢,屢立戰功,得到竇固的賞識,派他出使西域,目的是聯絡西域各國,共同抗擊匈奴。
那時候,東漢和匈奴都希望拉攏西域諸國以增強自己的實力,削弱對手,所以不得不對西域諸國恩威并用。班超帶著隨從人員三十六個先到了鄯善,開始的時候鄯善王對他們很客氣,過了幾天,匈奴也派使者來同鄯善國聯絡,由于匈奴使者的從中挑撥,鄯善王對班超的態度漸漸冷淡起來,并且產生了敵意。警惕的班超想到可能是匈奴派來了使者,鄯善王有傾向匈奴之意,必須先下手為強。一天晚上,刮起了大風,班超一把火燒了匈奴使者團的大營。
投筆從戎的造句
1)好男兒,當自強,投筆從戎上戰場。
2)抗日戰爭時期,許多進步青年投筆從戎,奔赴抗日前線。
3)為了響應國家的號召,投筆從戎的同學可不少呀!
4)在最后他也和他的表哥一樣投筆從戎了,然后他們這個家就徹底空了。
5)我長大以后也要學班超投筆從戎,報效國家。
6)戰爭爆發后,青年紛紛投筆從戎,奔赴前線。
7)投筆從戎:大伯父高中結業后投筆從戎,步入軍校就讀,負起保家衛國的責任。
8)日軍大舉入侵我國時,有的人投筆從戎,保家衛國,有的人卻楚囚對泣,束手待斃。
9)隊上的干部,大多是投筆從戎的年輕學生。
10)一個男人,投筆從戎,他的生命不再屬于自己。我對軍人的感慨,就像對我的生命一樣堅強。
11)志士恨無窮,孤身走西東。投筆從戎去,刷新舊國風。
12)你拿什么和他比,他能夠投筆從戎你可以嗎?
13)歷史上有很多為人都是投筆從戎的,我們孩子啊猶豫什么呢。
14)有時候我也想像他一樣投筆從戎保家衛國的,但是我做不到。
15)投筆從戎不是壞事,但是我們要真正做到還需要考慮三分。
16)戰事一舉,他立即整裝返國投筆從戎。
17)抗戰時,許多在學青年毅然投筆從戎,加入抗日行列。
18)抗日戰爭爆發,革命青年紛紛投筆從戎,奔赴抗日的前方。
19)當你想投筆從戎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你的家庭呢。
20)如果你現在想投筆從戎是需要很大的勇氣才能夠做到的。
21)抗日戰爭期間,有多少熱血青年投筆從戎,誰也數不清啊!
22)如今國家有難,好男兒當投筆從戎,報考軍校。
23)報國不一定要投筆從戎,在自己崗位上好好努力也是一樣。
24)為了抵抗外侮,許多青年紛紛投筆從戎。
25)抗戰時期,許多知識分子投筆從戎,走上了馳騁疆場、報效祖國的革命道路。
【投筆從戎的典故介紹】相關文章:
投筆從戎的典故01-15
投筆從戎的成語典故05-05
成語投筆從戎的典故01-18
投筆從戎成語典故故事06-22
投筆從戎的故事08-10
班超投筆從戎的故事05-01
老驥伏櫪的典故介紹09-12
投筆從戎成語故事05-26
投筆從戎成語故事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