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和諧演講稿
和諧之于是一種需要,就好比一個人走路。如果你的四肢不能很好地相互協調配合,走起路來自然左右搖擺,甚至有可能摔跤,因為缺少了和諧。所以,人要想正常地走路,要想走得穩、走得快,一定不能少了和諧。接下來,小編為你帶來社會和諧演講稿,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和諧社會和諧校園
尊敬的評委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下午好!
我是財經系的閆博,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和諧社會 和諧校園》。
和諧是一種狀態,更是一種心理感受;和諧是一種追求,更是一種希望之美。
社會整體的和諧是一種協調之美,統籌之美,科學之美。
社會整體的和諧離不開和諧發展的人,而和諧發展的人就像一顆種子,只有在和諧的校園里才能孕育出來。那么,如何建設和諧的校園呢 如果把和諧的校園比作一棵參天大樹,那么我認為,優美和諧的環境就是這棵大樹的根本,良好的校園人際關系就是它的枝葉,而豐富的校園文化就是它的精髓所在,靈魂所在。
優美的校園環境是和諧的根本。首先,校園的自然環境應是和諧優美的。如果學子們跨進校園所看到的一切,所接觸的一切,處處是俯拾不完的美麗,身心自會有言說不盡的愉悅,思想也會無止境地翱翔。回首我國古代書院大多依山傍水,就是為了"借山光以悅人性,假湖水以靜心情"。在綠草如茵,鳥語花香的校園環境里,學生會潛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放飛美的心靈。
當然,校園環境不僅包括自然環境,還應包括師生共同創造的人文環境。尤其當校園環境浸透著每位師生的汗水,凝聚了每位師生的智慧,就更能激發每顆心靈的自豪感和對學校的熱愛之情。"景美則心曠,心曠則神怡,神怡則智清,智清則學佳"。一個凈化了的環境,會使人的心靈也隨之凈化,并激起一種奮發向上的`自尊自愛的意識,所以,一個和諧的校園首先應該擁有優美和諧的環境。
其次,只有擁有良好校園人際關系的校園,才能稱得上是和諧校園。試問一個充斥著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的校園怎么能稱得上是和諧校園 其實想要擁有良好的校園人際關系并不難,只要我們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想問題辦事情不是以自我為中心,并自覺地以"八榮八恥"的標準來要求規范我們自己,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我們就能成為文明大學生,也自然能擁有良好的校園人際關系。
一個和諧的校園,還應有千姿百態的校園文化。沒有豐富的校園文化,學生的精神世界就是空虛的,毫無生氣的。學生不是流水線上的產品,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學生不是學習的機器,考試成績不應成為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新時期社會提倡多元化評價,我們就應該看到每個同學的長處`,讓每個同學的個性如春天里的枝葉一樣無拘無束地伸展。在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下,我們應處處為同學們創造展現個性和特長的舞臺。熱愛運動的同學能在運動會上一展矯健身姿,喜歡書畫的同學能在書畫展上盡情揮毫潑墨,擅長表演的同學能在科技文化藝術節里贏得陣陣掌聲。和諧的校園文化是一種巨大的無聲的力量,是最優秀的隱性課程。它如"潤物細無聲"的春雨,能以最深刻最微妙的方式進入學生的心靈深處并產生深遠影響。
"給無助的心靈帶來希望,給稚嫩的雙肩帶來力量,給蒙昧的雙眼帶來清明,給彎曲的脊梁帶來挺拔,給卑微的人們帶來自信。"讓你我攜起手來,爭做文明大學生,創建和諧校園吧!
我的演講完畢! 謝謝大家!
篇二:和諧社會 和諧校園 和諧人際關系
和諧首先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生活習慣,一種幸福生活的需要。
社會也是一樣:如果人口太多,以至于我們的城市不堪重負;如果生產過剩,以至于不得不浪費;如果排放的污染物過多,以至于大自然無法容忍??這些都會造成重大的社會問題,甚至是人類的災難,因為缺少了和諧。
我們需要和諧,和諧是一種健康向上、良性循環的生活方式,它正在并且已經潛移默化地融進了我們的生活、寫入了我們的意識,就好像綠葉配紅花,而不是白葉配紅花;我們看到的是魚游在水里,而不是一只貓游游在水里;汽車行駛在公路上,而不是在人行道上亂闖??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因為前者才是我們需要的,那才是和諧。
和諧社會要求校園在內的一切社會元素的整體
和諧,而和諧校園又從本質上決定著一個社會的和諧。
勿庸置疑,和諧社會當然是包括校園在內的一切社會構成元素的整體和諧,少了其中任何一個,整個社會都會像一臺丟了某個螺絲釘的`機器,隨時都有可能失控和癱瘓。但是,在這里我要強調的是:校園的和諧與否,又直接影響和決定著社會的和諧。
而和諧發展的我們就像一顆種子,只有在和諧的校園里才能孕育出來。那么,如何建設和諧的校園呢 如果把和諧的校園比作一棵參天大樹,那么我認為,優美和諧的環境就是這棵大樹的根本,良好的校園人際關系就是它的枝葉,而豐富的校園文化就是它的精髓所在,靈魂所在。
優美的校園環境是和諧的根本。首先,校園的自然環境應是和諧優美的。如果學子們跨進校園所看到的一切,所接觸的一切,處處是俯拾不完的美麗,身心自會有言說不盡的愉悅,思想也會無止境地翱翔。回首我國古代書院大多依山傍水,就是為了"借山光以悅人性,假湖水以靜心情"。在綠草如茵,鳥語花香的校園環境里,學生會潛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放飛美的心靈。
當然,校園環境不僅包括自然環境,還應包括師生共同創造的人文環境。尤其當校園環境浸透著每位
師生的汗水,凝聚了每位師生的智慧,就更能激發每顆心靈的自豪感和對學校的熱愛之情。"景美則心曠,心曠則神怡,神怡則智清,智清則學佳"。一個凈化了的環境,會使人的心靈也隨之凈化,并激起一種奮發向上的`自尊自愛的意識,所以,一個和諧的校園首先應該擁有優美和諧的環境。
其次,還要擁有良好校園人際關系的校園,才能稱得上是和諧校園。試問一個充斥著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的校園怎么能稱得上是和諧校園 。
那么,構建和諧校園所需要的和諧人際關系,我們應該把握哪些基本原則呢?
尊重原則。古人說“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包括自尊和尊重他人兩個方面。自尊就是要自重自愛,維護自己的人格;尊重他人就是重視他人的人格和價值。大學生們在人際交往中只有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
真誠原則。真誠待人是人際交往中最有價值、最重要的原則。以誠待人是人際交往得以延續和深化的保證。古人說:“以誠感人者,人亦誠而應。”在交往中只有彼此抱著心誠意善的動機和態度,才能相互理解、接納、信任,感情上引起共鳴,使交往關系鞏固和發展。
寬容原則。寬容表現在對非原則問題不斤斤計較,能夠以德報怨。蘇軾說得好:“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出,此不足為大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心胸要寬,氣量要大,切不可斤斤計較,苛求他人、固執己見,要盡量團結那些與自己有分歧見解的人,營造寬松的交往環境。
謙遜原則。謙遜是一種美德。謙虛好學者,人們總樂于與之交往,而狂妄自大的人,人們往往避而遠之。在人際交往中,謙虛謹慎,虛心學習他人之長,常常會有親和力。
理解原則。相互理解是人際溝通、促進交往的條件。你不僅要細心了解他人的處境、心情、好惡、需求等,還要根據彼此的情況,主動調整或約束自己的行為,盡量給他人以關心、幫助和方便,多為他人著想,處處體恤別人。古人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當你在交往中善解人意,處處理解和關心他人是,相信別人也不會虧待你。
信用原則。人際交往要講究一個“信”字。信用有兩層含義:一是言必信,即說真話,不說假話。如果一個人滿嘴假話,到頭來恐怕連真話都不能使人相信了。二是行必果,即說到做到,遵守諾言,實踐諾言。無信不立。“言而無信非君子”。大學生在交往中要取信于人,就要守信,言行一致,說到做到。
和諧社會是我們的理想,和諧校園是我們的追求,而要建立其和諧社會和諧的校園,就得從最基本的人際和諧做起。人與人和諧了,才有安穩,才有安靜,才有安祥,才有安全;才能拓展出各施才華的空間,才能張揚起同心協力的活力。
“給無助的心靈帶來希望,給稚嫩的手帶來力量,給蒙昧的雙眼帶來清明,給彎曲的脊梁帶來挺拔,給卑微的人們帶來自信。”讓你我攜起手來,努力創建一個和諧社會,和諧的校園和諧的人際關系吧!
篇三:和諧社會和諧校園
教育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礎性工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教育事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隨著高校的調整、合并以及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實現,確保教育的規模和效益、數量和質量的協調發展,越來越成為擺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艱巨任務。作為一名高校管理工作者,我深深地體會到:構建和諧校園是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推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健康發展的關鍵環節,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工程。
一、構建和諧校園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校園和諧是指校園內部各種要素處于一種相互依存、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狀態,它主要表現為校園組織結構要素的和諧、教育環境的和諧、教師間人際關系和諧、學生間人際關系和諧、師生關系和諧以及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和諧等等。推進和諧校園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需要。一方面,構建和諧社會為和諧校園的構建提供了持續的動力,一個公正、和諧的社會,必將為和諧校園的建設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另一方面,構建和諧校園,將直接為和諧社會的構建和發展提供思想和智力的支持。從本質上講,構建和諧校園是落實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的需要。以人為本,就是要關心人,尊重人,促進人的全面健康發展,就學校來說就是要建立一種使師生員工身心愉悅的物質和精神環境,而和諧校園正好體現了這種要求。構建和諧校園也是實現學校自身發展的需要。學校的發展,既要加強硬件建設,也要加強軟件建設。和諧的環境培養美德,使人愉悅,給人以前進的動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這正是培養合格人才的必要環境。
二、構建和諧校園必須正確處理五個辯證關系
一是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辯證關系。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兩者的有機整合,真正融合,是人類現代文化發展的總趨勢,也是構建和諧校園的基本要求。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有科學精神的人文教育,才是有價值的人文教育;同樣,有人文精神的科學教育,才是有價值的科學教育。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之間的關系具有很強的依存性和包容性,二者在最高層面上是高度融合、統一和不可分離的。要真正促進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相
互融合與和諧發展,關鍵是要深刻理解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之間的內在關聯性,注重在人文精神教育中加重科學精神的培養,在科學精神教育中注重人文精神的滲透。河北大學作為一所綜合性大學,多年來堅持開展的延安精神進校園活動、專家學者系列講座活動、大學生素質拓展活動、假期社會實踐活動等等,都極大地提升了青年大學生的人文科學素養。
二是規模與質量的辯證關系。規模與質量是辯證統一的關系,規模是質量的前提和基礎,質量是規模的目標和要求。河北大學近年來高度重視處理好規模與質量的辯證關系,一方面較早地建設了新校區,有效擴大了校園空間和招生規模;與此同時我們在擴大規模的基礎上更加注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保持學校規模、結構、質量協調發展,有效提高了學校辦學的整體效益。
五是學校發展與服務社會的辯證關系。高等學校要加強建設與發展,就必須不斷強化服務社會的職能。河北大學作為我省的重點綜合性院校和省部共建大學,近年來我們在加強學校自身改革與發展的同時,還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有效措施,進一步加大了為河北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的力度。多年來我們為河北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各類人才服務,為河北經濟建設主戰場提供了多種科技智力服務,為各級黨和政府機構提供了大量
決策咨詢服務,為河北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提供了多方位的綜合服務,并取得了明顯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當前,我們要緊緊抓住和諧社會建設這一歷史性機遇,進一步統一思想,凝聚力量,整合資源,充分發揮綜合性大學的人文社科優勢,進一步拓展服務社會的范圍和領域。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構建和諧校園,需要全校師生員工齊心協力。我們將進一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根據中央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精神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實施和諧教育的前提。在教師與學會服務的實踐活動中,提升與他人和諧相處的能力。
六、強化校園文化建設,創建和諧的育人環境 學校校容、校貌、教學設施等校園環境建設,學校的校風、教風、學風等人文建設等,都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強化校園文化建設,首先要以人為本,樹立科學的教育觀、發展觀。學校要按照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以及學校的培養目標,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加強科學文化和音、美等藝術教育,加強生理衛生與心理衛生教育,加強法律法規教育和學校紀律行為規范教育等,使學生逐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提高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校還要根據時代進步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結合學校實際,通過教育教學實踐及文化積淀,創建學校的辦學特色和辦學風格,樹立良好的校風、教風和學風。
優美高雅的校園環境,是構建和諧校園的基礎臺。學校領導要樹立環境育人的意識。在校園的建設與改造上,要有利于學校師生員工的生存、生活、學習、工作及全面發展的需的教學設施、有效的學校管理、濃厚的人文氣息會對人才的培養和和諧校園的構建起到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只有這樣,才能使學校真正形成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和環境育人的立體交叉的和諧的育人環境。
【社會和諧演講稿】相關文章:
和諧的社會11-23
和諧社會之和諧演講稿范文01-29
和諧社會01-14
和諧社會06-20
和諧社會12-24
和諧社會12-18
和諧社會01-14
和諧社會12-09
和諧社會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