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能從課文的字里行間體會黃山云海的神奇,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熱愛祖國的情感
2.品讀課文中的好詞佳句,領悟文中排比、擬人等修辭方法的妙用,提高學生語言的感受力
3. 用摘抄的方法積累,內化課文中的好詞佳句 激發學生的讀、寫興趣。
教學重點:
品讀課文的好詞佳句,感受黃山云海的神奇美。
教學難點:
領悟文中修辭方法的妙用,提高學生語言的感受力。
教學準備:
黃山云海的課件。
教學方法:
閱讀法,欣賞法。
教學流程:
一激趣導入
我們的祖國素以秀麗而神奇的名山大川吸引海內外游人閑客,多少詩人、墨客留下了優美的詩篇,回想一下我們曾隨作者一起游覽過哪些地方? 黃山乃我國重要的風景名勝之一,其風景奇麗名聞世界,素有“黃山歸來不看山”、“看過黃山,天下無山”的說法。奇松、怪石、云海、溫泉并稱“黃山四絕”。本文描寫的就是其中一絕———云海。
板書課題:黃山云海
(這處設計主要是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利用學生已有學習、生活經驗對閱讀本文產生讀的興趣。)
二自讀課文
讓學生自讀課文,反復練讀,通過同學互測等形式促使讀通課文。然后靜心默讀,用不同的符號標記出自己認為好的詞句、段落和不能理解的地方。
(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是掃除字詞障礙,學生自主閱讀為理解課文內容,感悟文章內容美,詞句美,做鋪墊。)
三精讀課文
.1精讀名句,交流體會。
如:“它時而如風平浪靜的湖水,時而像波濤詭譎的大海,時而輕如絲絹,時而氣沖霄漢”。
可朗讀體會:通過有感情地朗讀,以語氣的輕重緩急來體現云霧的變幻不定。
可想象體會:讓幾名朗讀好的同學傾情朗讀,其他學生閉目想象,把文字變成畫面。
可畫畫體會:用簡筆畫畫出云海的“風平浪靜”、“波濤詭譎”、“輕如絲絹”、“氣沖霄漢”。
可推敲詞句體會:去掉原句中的四個“時而”可以嗎,為什么?
(本環節針對學生標記出的詞句、段落展開教學,重點體會詞句體現出來的黃山云霧的特點和作者的感受,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準確、形象。)
2、指名有感情讀文,交流歸納共性問題:
黃山給作者的最初印象是什么?記憶中的黃山怪石與眼前的有什么不同?讓作者驚喜、詫異的是什么?
(這一環節的設計是讓學生根據以往對黃山的初步了解和搜集的有關的黃山圖片對黃山風景特點有進一步的了解。對作者之所以癡迷黃山云海的原因有一個較好的理解。也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對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閱讀興趣有一個較好的促動作用。)
3播放課件,配樂朗讀
四拓展體會
讓學生談談自己見到云霧或者是游覽名山大川的感受。
五積累內化
摘抄自己認為好的名詞佳句,積累下來。
板書設計:黃山云海
神秘莫測
詭譎奇麗 贊美云海
千姿百態 贊美黃山
云海之奇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