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石》教學設計(第一課時)
設計依據: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獲得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賈平凹的《丑石》是一篇精美的哲理性散文。文中的“丑石”讓人悟出了關于人的豐富的價值觀念:美與丑,有用與無用,崇高與世俗,堅韌與曲解等。文章篇幅短小,語言樸實。適宜初二學生閱讀。教學本文時,應引導學生反復研讀,加深對內容的理解和體驗。從而獲得一定的思想啟迪。
教學目標:
識記重點字詞,理解句子含義,有感情地朗讀文章,把握文章內容和主題;理清作者思路,理清文章線索,品味富有哲理而又有表現力的語言,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分析文章主題,激勵學生學習進取心,培養學生孜孜不倦的恒心,從而樹立崇高的人生價值觀和世界觀。
教法學法:
探究教學法、愉快教學法等。
教學重點:
1、把握內容和主題;
2、理清思路和線索;
3、探究作品的思想感情。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我們能給其一個明確的界定嗎?是的,不能。因為判定的角度不同,因素不同,那么對美丑事物的感情也就不同。今天,讓我們借助賈平凹的《丑石》這篇散文,來增強我們對美丑的進一步認識。
二、作者介紹:
原名賈平娃,1952年出生,陜西丹鳳人。1975年畢業于西北大學中文系。全國政協委員,陜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西安市作家協會主席。1974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小說集《賈平凹獲獎中篇小說集》、《賈平凹自選集》,長篇小說《商州》、《白夜》,自傳體長篇《我是農民》等。《臘月•正月》獲中國作協第3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滿月》獲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廢都》獲1997年法國費米娜文學獎;《浮躁》獲1987年美國美孚飛馬文學獎,最近獲得由法國文化交流部頒發的“法蘭西共和國文學藝術榮譽獎”。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解決文中的字詞,指名讀字詞。
2、準備以丑石的口吻按下列句式要求敘述自己的“人生經歷”。
我是一塊丑石,在___(位置),因為不能___,不能___,不能___,連___,好多次要被人搬走。一天,我被___發現___,最后我被運到了天文博物館。
四、再讀課文,感受丑石的“美”與“丑”。
思考文章先寫了丑石什么,又寫了丑石什么?
(一)理解丑石得名原因。
提問:從剛才同學的敘述中,你能不能明確:這塊石頭為什么叫丑石?
提示:樣子丑:黑黝黝,牛似的模樣
沒有用處:不能壘山墻、不能洗石磨、看月亮時還磕破了我的膝蓋等。
(二)感知丑石“美”的原因。
過渡:這塊丑石到底丑不丑呢? 追問:為什么?哪些地方說明丑石并不“丑”呢?
提示1:補過天、發過熱、 閃過光(第7段)。提示2:第6段“拉直”、“小心翼翼”(側面描寫)
點撥:是否因為它“補過天、發過熱、 閃過光”它就不丑了哪?(或丑石到底“美”在哪里?)
提示:(偉大)美在“不屈于誤解、寂寞的生存”點撥:這體現出丑石具有怎樣的品質?
(三)小結:結合所學說一說自己對美與丑的理解
五、拓展延伸:
生活中有很多的故事值得一品,也值得深思:最美麗的瞬間是永恒的,最美麗的'畫面是難忘的,最美麗的風景是迷人的……最平常的事物卻最具意義(正如賈平凹老師筆下的丑石)。每個人都可以說是人世間的一塊“丑石”。請把握文章主旨,展開合理想像,請以“假如我是丑石,如何改變命運”為話題,發表自己的見解。
六、總結:
我們在評價別人的時候,不能只看外在的東西、表面現象,而是要深入下去,發掘他的內在美。只要這樣我們才會發現人世間真正的美。
七、布置作業:
熟讀課文,抄寫生字
板書設計
形丑 隕石
丑
無用 價值高
石
沒人愛 精神偉大
丑極 美極
【《丑石》教學設計第一課時】相關文章:
丑石教學反思11-16
我與丑石08-31
我與丑石08-31
丑石散文12-31
讀《丑石》有感04-20
讀《丑石》有感04-08
《滴水穿石的啟示》教學設計(第一課時)06-06
讀《丑石》有感作文05-03
讀《丑石》感悟人生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