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霧散了,樹林里也別有一番美景[課件]讓我們一起到樹林里去看一看吧。
落葉—黃,松柏—綠。(指導朗讀,體會松樹柏樹的堅強的精神)(指名讀)
(齊讀第8自然段)
師:不怕冷的松樹和柏樹多堅強啊,它們為初冬的小山村增添了一抹充滿生命力的翠綠。
(四)回味課文,美讀結束
師:孩子們,在這大霧彌漫的初冬,我們既感受到了霧中那模模糊糊、像隔著輕紗的朦朧之美,又欣賞到了霧散后這清亮的、多姿多彩的美,大自然是多么的美麗、神奇啊!它留在了我們的眼里,也印在了我們的腦海里,讓我們用最美的聲音,最真摯的情感去感受初冬的美景吧。[課件]
六 板書:
19 初 冬
霧中 霧散
遠 望不見 望得見
近 看不清 看得清
評析:
《初冬》是一篇描寫初冬時節田野霧景的散文,文章短小,語言簡潔、樸實。意境清新、優美。《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注意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如何讓學生感受課文優美的意境。感悟語言的內涵呢。本節課李曉光老師為我們上了一節精彩的閱讀課,下面我對本節課進行反思:
一、在語言環境中感悟語言的準確、滲透寫作方法。
在語言環境中學習語言文字——抓住關鍵詞指導學生聯系上下文來理解是學習語文、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重要手段。例如讓學生找一找關鍵詞語體會這些景物在霧前霧后的變化。學生分別找出:“望不見”“看不清”。先引導學生理解這兩個詞語的意思分別是:“看不見”“看見了不清楚”再引導學生聯系課文內容理解為什么會這樣?并通過實物演示理解“模糊不清”,又讓學生理解為什么課文分別用“望”、“看”體會遠近距離的不同,“望”是向遠看,“看”通常用于近處的景物,教師恰當的點撥,使學生體會了作者用詞的精當,在培養了學生評詞析句能力的同時,又為學生寫作時要“用詞準確、言之有序”奠定了基礎。
由于本篇課文結構清晰、教師學完“霧中、霧散”時,總結了文章結構上和觀察順序上一致的特點,從而向學生滲透段落間的內在聯系,向學生滲透了寫作方法。
二、以讀促悟,注重積累、
課堂上,李老師運用了多種形式的朗讀手段: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課文;指名分節朗讀課文;男女生讀,理清課文線索;引讀課文,理解具體描寫的句子。在朗讀中培養了學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在學習霧散后這一部分,我們設計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課文第六至第九自然段。先讓學生自由讀這四個自然段,再讓學生畫出霧散后看到的景色,并聯系上下文想一想,霧散后的景象和霧中的景象發生了哪些變化。學生通過自讀自悟感受了“霧中、霧散”的不同。
三、對比理解、陶冶審美情操
這篇文章是一篇語言優美,用詞精準的寫景例文,課文中好句連連,在學習中要學生將自己喜歡的句子讀一讀,既培養學生朗讀水平,又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句子美在哪里。如:柿子樹上掛著許多大柿子,像一個一個的紅燈籠。首先,通過抓重點語句,啟發學生想象。從“為什么說大柿子像紅燈籠”一問入手,引導學生借助”柿子”與”燈籠”圖片的對比,讓學生通過觀察并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從形狀、大小、顏色等方面把“大柿子”與 “紅燈籠”聯系起來,理解了這個比喻句,體會出柿子的可愛和農民看到豐收景象后的喜悅心情,使抽象的語言文字變成了具體的生活表象。由于城市里的孩子很少有親眼見到成熟的大柿子掛在枝頭的情景,而文中的比喻又非常恰當,所以通過我們小組成員的提前備課,在課堂實施過程中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其次通過自讀自悟,促進表達能力的提高。霧散后的柿子如此之美,學生觀察圖畫,理解之后,肯定有很多感受。李老師抓住這一契機,調動學生積極思考,讓他們自讀自悟,說說柿子還像什么,不僅找準了語言訓練的能力訓練點,而且陶冶了學生的審美情操。學生通過有感情的朗讀,仿佛那些美的大柿子就在眼前,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初冬景色的美麗和農民豐收后的喜悅心情。
通過霧中、霧后景物的變化,體會大自然的美好。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抓住同一景物在霧中和霧后的不同,李老師抓住“望不見→望得見”“看不清→看得清”等詞語,啟發學生理解:為什么望不見了?為什么又望得見了?并讓學生說說霧中和霧后景物有什么不同?(塔、小山、田野、樹林、太陽)通過學生走進文本,通過老師有針對性的朗讀指導,學生了解了霧中、霧后景色的不同,體會了大霧的神奇作用,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與美好。
另外,本節課教學內容緊湊、環節清晰。理解文題時從字形入手,強調“初”字的筆順,接著引導學生理解初冬的“初”是剛剛的意思,再解釋初冬的含義。由初冬引出:初冬的早晨我們有時候會發現有霧。由此,老師介紹霧的形成,學生按要求自讀課文后,老師先檢查讀通課文情況,再讓學生交流課文哪幾個自然段寫霧中景色,哪幾個自然段寫霧后景色。接著教師指導學霧中景色,學生自學霧后景色。這樣學生從整體感知課文分為兩個部分,為下一步細讀課文,感悟霧前霧后的變化的學習作了很好的鋪墊。教學環環緊扣,自然流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