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讀課文時,讓學生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不加字,不漏字。在讀通課文后,組織字詞教學,抓住了“模”這個字的兩種讀音,幫學生區分出不同讀音的正確運用;生字中的木字旁比較多,幫學生進行了歸納;“光芒、白茫茫”這兩個字在這篇課文中都出現了,就讓學生對“芒、茫”進行比較;“塔”是本課要寫的生字,且筆畫較多,老師先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范寫,再讓學生在桌上寫一寫,記一記,加深印象。在學生學會了生字新詞的基礎上,再讀課文,理清課文脈絡,知道課文的1—3節是介紹了霧中的景色,4—8節介紹了霧散后的景色。
(三)細讀課文,讀中感悟。
整篇課文的學習,我始終以朗讀為抓手,讓學生在讀中品詞賞句,有所感悟。針對課文的特點,不同部分也設計了不同的切入點。
課文1—3小節的學習中,讓學生讀讀課文,圈出文中寫了哪些霧中的景物,說說它們的特點是什么。在這一過程中,抓住“望不見、看不清”這兩個詞,讓學生體會出了遠處和近處景物的不同特點,知道課文用詞是非常精準的。
課文4—8小節學習中,讓學生找出景物在霧散后有什么變化,除此之外,還看到了什么景物。在朗讀感悟過程中,讓學生再一次體會比喻句讓語言更形象、更生動。
在品讀課文的過程中,學會欣賞文章的語言文字。利用多媒體的優勢,出示霧中和霧散后的圖片,為學生創設情境,給了學生強烈的感觀刺激,也很好的理解了課文中“看不清”“像隔著一層紗”“淡淡的”“不耀眼”等重點詞語和短語的理解。加上自己親身的體驗,仿佛一下子身臨其境.再讓學生根據情境來讀,就能讀出自己的感受。且采用多種形式反復誦讀,品詞析句,讓這些語言能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
(四)課外拓展,誦讀美文。
這個環節中,我為學生介紹了一篇關于霧的文章《廬山的霧》,讓學生再次感受到霧的千姿百態,從而體會到霧中景色的美麗。拓寬了學生的閱讀思路,讓他們積累更多的語言素材。
教后反思:
以讀為本,讀中感悟
閱讀教學要求以讀為本,以讀促講。為了讓閱讀教學“以讀為本,以讀促悟”行之有效,采用不同形式的閱讀方式,保證學生課堂上充分的朗讀時間至關重要。《初冬》一課的教學過程中,就貫穿了這一教學理念。
閱讀教學必須以讀為本,以讀促悟。“小學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閱讀教學中要求以讀為本,就是要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讀。語文里很多東西都是只能意會不可言傳的,以讀為本,不僅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同時也尊重了他們自己在閱讀中獨特的體驗。在學生讀的過程中,教師對學生要有一定的指導,要有層次、有感悟、有提高,讓學生在讀中有所收獲、有所發展,這樣才是真正地實現了語文閱讀教學的以讀為本。
回顧自己這堂課的教學,基本上是遵循了以讀為本這一原則的。《初冬》這篇課文描寫的是初冬時節霧中山村特有的景象。課文寫一個初冬的早晨,在一片大霧中,一切景物都變得模模糊糊,看不清楚,霧散之后一切景物又清晰地展現在人們眼前。本課層次清楚,脈絡清晰,通過“霧中”和“霧后”景色的對比描寫,表現了初冬美麗的景色。對于這樣的美文,我讓學生采取了多種不同的閱讀方式,保證了他們充足的閱讀時間,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感悟課文語言的運用恰到好處。我先讓學生自讀課文,了解課文從霧中、霧散后兩個方面介紹了初冬早晨的霧。再讓學生細讀課文1—3節,找找霧中的景物有哪些?它們有什么特點?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讀4—8節,看看霧散后這些景物有什么不同,并且再找找作者還寫了哪些景物。在細讀過程中,采用了學生自己讀,指名讀,男生讀、女生讀、齊讀等朗讀方式,激發了學生讀的興趣,且讓學生在反復的閱讀中理解了課文內容,同時也加強了他們的語感,提高了他們對語言的駕馭能力。
教學過程中,盡管幫學生理清了課文的脈絡,教學過程也是沿著這一主線開展的,但總是覺得找不到教學的突破口,整堂課的教學沒有亮點,而且,過分強調了“霧”,而忽略了“初冬”。這成為了本堂課教學的一個遺憾,同時,也提醒我應該在教學過程中找到一個突破口,這樣教學過程才能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