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簡析】
本單元的三個活動都是圍繞“土地”這一課題展開的。我們所要認識的土地有兩個層面的意義:一個是物質層面上的土地,這是我們每天都要接觸到的,是人類活動的舞臺,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第二個層面是文化層面上的土地,土地對于人類的意義,人類所創造的一切藝術形式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這個主題,因此,土地就被賦予了各種各樣的象征意義。古希臘神話中土地被稱為大地母親,她是力量的源泉;在各國統治者眼中,土地是權力的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土地越多,意味著權力也越大;而對于一國的人民,土地就意味著自由和幸福,因此,面對外來的侵略,他們寸土必爭……活動一主要是側重于第一個層面,讓學生了解土地的歷史和現狀,了解土地保護對于人類可持續性發展的意義。活動二、三則側重于文化意義上的土地。
【活動目標】
1、通過此次活動,使學生從各個層面對我們腳踏的這一方土地有一個全面的認識,既了解現實層面上的土地,了解它的歷史和現狀,又了解文化意義上的土地,看看土地在文學作品和人的文化心理中有什么特別的含義。
2、通過搜集資料,使學生了解我們國家的土地資源狀況,增強憂患意識,并借鑒我國歷代管理土地的經驗,調查本地土地使用情況,發現土地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自己的解決辦法。做到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溝通,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培養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
3、通過搜集與土地有關的神話傳說、成語俗語、歷史故事,使學生認識到土地對于人類的重要性。
4、通過搜集與土地有關的文藝作品,了解土地的象征意義,并對“鄉愁”“安土重遷”等文化現象有一個理性的思考。
【活動建議】
1、三項活動(看看我們的土地/講講土地的故事/談談土地的含義)任選一項,根據選擇結果,組成活動小組,盡量使三項活動都有選擇。活動過程中,要滿懷土地的崇拜、熱愛之情。
2、活動準備周期在二周以上,在一單元學習之前提前布置活動:學生查資料、作采訪、觀察、思考等活動。
3、將活動中搜集或制作的文字、圖表、圖片、照片等資料(有關土地的成語、故事、傳說,現狀資料及圖片等)事先自編成小報或者課件,進行現場交流。
4、邀請土管所的領導或工作人員宣講土地、講家鄉土地資源。
5、閱讀一些有關土地的文化分析方面的著作,了解中國人“安土重遷”“依戀故土”的文化傳統。
【活動安排】(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活動)
一、比一比
1、寫出有關土地的成語或俗語五個。
2、閱讀下面我國土地利用現狀表,用文字概述表中內容。
土地利用狀況面積/108hm2占全國土地面積%耕地1.3313.9牧場2.8629.8有林地1.2212.7茶果熱作等園地0.020.2江河水庫等內陸水域0.272.8宜農荒地0.353.7城鎮道路及工礦用地0.676.9合計6.7270
文字概述:。
3、閱讀下面有關耕地利用的資料,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我國耕地利用中存在哪些問題?你有什么感慨?
對耕地的利用,部分地區重用輕養,土壤種植養地作物和綠肥作物的面積減少,有機質得不到應有的補充。土壤肥力下降的黃準海、新疆等地區,因重灌輕排,次生鹽漬化有所發展;南方一些水田地區,因發展雙季稻而相應措施未跟上,土壤耕作層變淺,次生潛育化嚴重。此外,耕地開發利用復種指數增長不快,低產田面積大,有待大力改造,提高利用率;另外國家各項基本建設占用耕地的比重日趨擴大,后備耕地資源數量逐步減少。
二、演一演
1、就自己小組搜集的與土地有關的歷史掌故、神話傳說、地方民俗,選擇其中最感興趣的一則在講給班里的同學聽。
2、各組推薦一位選手演唱有關土地的歌曲、并朗讀歌詞。
三、辯一辯
土地被征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
四、寫一寫(任選一題)
1、下面一則資料摘自“新浪網”,把你讀了以后的感觸寫下來。
南沙群島是我國的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目前,南沙群島的島礁除了小部分在中國控制下,其他的都被周邊國家瓜分。圍繞著島礁進行的爭奪,實質上是資源的爭奪。因為如果擁有島礁,根據《海洋法》的規定,就意味著擁有島礁地下及島礁附近一定海域的資源。
相關國家占領中國島礁以后,紛紛引入外部資金,對油氣資源進行了瘋狂的掠奪性開發。到上個世紀90年代末期,周邊國家已經在南沙海域鉆井1000多口,發現含油氣構造200多個和油氣田180個,1999年年產石油4043萬噸、天然氣310億立方米,分別是中國1999年整個近海石油年產量和天然氣產量的2.5倍和7倍。
2、以“土地”為話題,寫一篇抒情文章或小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