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十六課《青山不老》。下面我將從教材、學情、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教后反思這五個方面來進行說課。
一 說教材
《青山不老》是本冊教材第四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教學安排為一課時。文章語言生動優美,用清新的筆觸向我們描繪了一位山野老農,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的投身到植樹造林的工作中,用15年時間在晉西北奇跡般地創造了一片綠洲,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為后代造福。
通過選編意圖與對教材的鉆研,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認讀生字,理解詞義,概括課文內容,說明青山不老的涵義,領悟老人的情懷。
2、過程和方法目標:通過自讀,結合上下文理解,圍繞課文主線索印發思考,小組質疑、合作探討,分析奇跡與老人高尚品質的內在聯系。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的艱辛,引發學生熱愛地球、保護環境從我從小事做起的思想感情;也給學生樹立堅持不懈吃苦耐勞的做事原則。
4、教學重難點:圍繞教學目標,我將“找出老人創造的奇跡及這其中的困難”定為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是體會“青山不老”的真正含義。
二 說學情
旬邑清塬鎮的自然條件也是多風、塵土大。雖說沒有達到“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的地步,但也的確是“一年一場風,從春吹到東,無風處處土,風起土瞇眼”的現狀,所以,談及晉西北地區的惡劣的自然環境,我們學生能有一個較清晰的感性認識,理解課文比較容易。另外,這一課為本單元最后一篇,前三課的學習學生已經基本的有了環境危機感與保護環境的意識,也就更能理解文章要傳達的意圖。
三 說教法學法
根據新課標的以學定教,我采用了談話法、創設情境法和多媒體輔助法。而學法則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自讀來感悟課文,以讀代講,抓重點句分析,放手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質疑、討論、交流,從而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
四 說教學過程
為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決定抓住“一個中心線索——奇跡”來整體規劃全文教學,讓學生認識奇跡、走進奇跡、感悟奇跡。我是按以下五個環節來展開教學的。
(一)復習導入,強調本單元主題。印第安人對土地的眷戀與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動了我們,這節課我們將繼續學習“守護地球”主題文章,來看看一位老人與青山之間的故事。
(二)預習情況檢查。在短時間內解決字、詞、主要內容,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大致的了解。這個環節主要以練習題的形式呈現。
(三)讀中理解,讀中悟情。這一環節,我緊扣導讀中的三個問題,引導學生把握文章主要線索,再沿著這個線索分析課文。首先,我讓學生尋找體現老人創造的奇跡的句子(描繪青山的句子),學生找到了三個句子我引導他們分析,使學生領悟老人的巨大貢獻;接著出示晉西北地區的地理特點及沙塵暴、大風的圖片,讓學生討論、感悟老人在創造奇跡過程中的不易;最后分析體現老人品質的三個句子,體會“青山不老”的含義。巍巍青山,棵棵楊柳,記載了老人寄情荒山、造福后代的足跡,老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的精神卻在茫茫青山之中得到永恒,而且將隨著青山永垂不朽。這正是“奇跡”的價值體現。
就這樣在層層遞進中,我將教學重難點一一突破,引導學生感悟了文章的深刻內涵。
(四)暢談感想,升華情感。以“看到這位八十高齡的老人,都可以為改造自然做這樣大的貢獻,你們有什么感想呢?”引發學生暢談植樹造林、保護環境。而且,讓同學認識到,行動才是最重要的,有心的話,每天都可以是“植樹節”、“地球保護日”。
(五)拓展。植樹諺語的學習,使學生明白,做任何事,用“心”是基石。做生活的有心人,沒有荒涼的沙漠,更沒有荒涼的人生。
五 說教后反思
“完美無懈”的課堂是不存在的,何況初登教壇經驗不足的我, 上完課我就意識到了這節課的許多不足之處,清醒的認識以便清楚的更改。
1、課堂任務未按時完成。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檢查預習,也就是字詞拖的時間過長;二是不能熟練的進行課堂管理,本來的自瀆過程卻點名讓一個跑神兒的學生讀從而耽擱了時間。
2、討論環節時間給予的比較少,學生未能真正進入討論,也讓一些淘氣的學生趁機搗亂了。
3、點名讓學生讀時她唱讀, 另外對她讀的過程中的錯字講價不夠及時。
4、課件制作時有一些小動畫,卻起了反作用,使學生的注意力不集中。
5、由于字詞的時間過長,致使課堂前松后緊,為總結強調。
這是我的說課內容,希望其他的老師也能開誠布公的提出意見給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