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相片(節選)
那天,一個遠房嫂子來叫我寫信給她的丈夫。信封信紙以外,還有一張小小的相片。
這是她的照片,可是是一張舊的、殘破了的照片。照片上的光線那么暗,在一旁還有半個“驗訖”字樣的戳記。我看了看照片,又望了望她,為什么這樣一個活潑好笑的人,照出相來,竟這么呆板陰沉!我說:“這相片照得不像!”
她斜坐在炕沿上笑著說:“比我年輕?那是我二十一歲上照的!”
“不是年輕,是比你現在還老!”
“你是說哭喪著臉?”她嘻嘻地笑了,“那是敵人在的時候照的,心里害怕得不行,哪里還顧得笑!那時候,幾千幾萬的人都照了相,在那些相片里揀不出一個有笑模樣的來!”
她這是從敵人的“良民證”上撕下來的相片。敵人敗退了,老百姓焚燒了代表一個艱難時代的“良民證”,為了忌諱,撕下了自己的照片。
1. 這段文字主要運用了哪些描寫人物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為什么一個“活潑好笑的人”照出相來卻“呆板陰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試分析文中加點的“撕”字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從選文內容來看,“敵人”指的是誰?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饅頭的故事
血色黃昏,硝煙滾滾。
日軍56師團已進占怒江西岸,在惠通橋沿岸同中國軍隊接火。
在距惠通橋不到50公里的泥濘公路上,開來五輛軍用卡車,第一輛車上,坐著一位穿著少校制服的大胡子軍官。兩小時前,他接到命令:不惜一切代價,將彈藥及食品送上惠通橋南高地,那里,中國的軍隊已經到了彈盡糧絕的地步,全體官兵4天沒進一口糧食,而他們接到的命令是再堅守24小時。
卡車在公路上彈跳著向前沖去,大胡子少校兩眼血紅,他明白遲到一小時的后果是什么。
不該發生的事發生了。第一輛卡車扎進炮彈坑里,熄火了。隨后的四輛也停了下來。就在這時候,四野里聚來不少餓得皮包骨頭的饑民,怯生生地圍著卡車轉,也不知誰喊了一聲:“車里有饅頭!”頓時,饑民們呼啦啦沖上去鉆進車廂,搶吃起饅頭來。
大胡子少校沖到被搶的車前,嘴角抽搐著,兩眼似乎在滴血,一咬牙,將手里的機槍端起來,只聽一片嘩啦的槍栓聲,全體押車官兵持槍圍住了饑民。
忽然,大胡子少校盯住了車尾,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餓得雙眼深陷,渾身瘦骨嚇人地撐著皮肉,一雙手抓住饅頭,嘴里還咬著一只,雙眼驚駭地望著大胡子少校。
大胡子少校渾身戰栗著,兩幅畫面在眼前交替晃過,一邊是餓著肚子和鬼子拼命的中國軍隊的將士,一邊是餓得只剩下一口氣的小姑娘。他丟下機槍,面對饑民跪了下去,一拳砸在頭上:“鄉親們哪,前面守怒江的弟兄們已經四天沒吃飯了,他們空著肚子在和鬼子拼刺刀啊!你們……”
四野霎時一片寂靜,所有的人如石雕一般。
小女孩兒睜著驚恐的大眼睛挪到大胡子少校面前,將手里和嘴里的饅頭遞到大胡子的手里:“叔叔,我不知道這些饅頭是送到前線去的,這個饅頭我咬了一口,請他們別嫌棄,讓他們吃飽了多殺鬼子……”
大胡子一下抱起小女孩兒,只是一個勁兒地點頭。他問小女孩兒叫什么名字,小女孩兒說叫小翠。
所有的饑民此時都將饅頭默默地送上車去。然后用最后的一點兒力氣抱起一塊塊填炮彈坑的石頭。車隊終于怒吼著向怒江沖去。
一周后,大胡子少校來到陷車的地方,他在找一個叫小翠的女孩兒。一位老大娘將他引到一座小墳包前,說,三天前她餓死了,是她家七口人中最后一個死去的。
大胡子少校咚地跪在新墳前,凄厲的槍聲伴著一聲號叫:“小翠妹,所有的中國人會為你報仇!”
34年后,這位大胡子將軍臨死前拿著一個有缺口、發黃的干饅頭,說:“把這個饅頭的故講給……孩子們……聽。”
1. 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胡子軍官為什么會接到“不惜一切代價,將彈藥及食品送上惠通橋南高地”的命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卡車在公路上彈跳著向前沖去”一句中的“彈跳”一詞說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四野霎時一片寂靜,所有的人如石雕一般。”這句話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讀完全文,你最想說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