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仲永》優秀教案篇1:
教學目標 :
1.熟讀、朗誦課文,積累文言詞匯
2.理清文章脈絡,了解借事說理、詳略得當的寫法。
3.感悟文意,認識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知識。
2.認識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體會文章詳略得當的寫法。
學法:合作探究、誦讀品味。
教法:引導對話、感悟體驗。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引導學生讀句“一個人能否成才,與天資有關,更與后天教育及自身學習有關”讓學生討論:天資與后天教育對成才哪個重要?,而后發表看法。(根據學生意見把學生分成兩組)
今天我們學習王安石的《傷仲永》讓我們在品學中感悟真知、品析事理,體味怎樣才能成才的人生真諦吧!
簡介作者:請1~2名學生根據積累的知識介紹王安石,教師適時補充。
二、多元感知,品悟分析:
1.投影出示課文原文,找一生讀文,其他學生糾錯、正音。
2.學生自讀全文,指出疑難,投影出示重點詞句,師生釋疑。(生問生答、師生對話)
3.學生分小組合作再讀文章,探究文意,要求用自己的話講述方仲永的故事。(學生合作研析、全班交流)
4.相信大家通過讀文與聽故事你肯定認識了仲永這個人,那么你認識到了一個 的方仲永呢?
5.請大家再細讀課文,思考仲永的變化可以分為幾個階段,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這些變化?(學生小組分析,教師明確:
(1)階段:“仲永生五年……可觀者。”寫方仲永天資過人、才能出眾
(2)階段:“……不能稱前時之聞”寫仲永才能衰退
(3)階段“又七年……泯然眾人矣!睂懼儆雷兂梢粋平庸之人
6.再讀分析仲永變化的原因是什么?仲永的事例,昭示了一個什么道理?
7.文中哪些文句能體現這個道理?(引導分析最后一段)
8.通過我們上述分析,你認為作者對方仲永的態度和情感如何?(明確:“傷”。寫可傷之事,說何以可傷之理,字里行間流露出對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矣”的惋惜之情,對“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傷之情,態度鮮明。)
三、鞏固訓練,交流感悟:
1.朗讀全文,深入感悟
2.學生交流自己讀文所感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了解借事說理、詳略得當的寫法。通過辯論深入認識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認識到了一個“天資聰穎”“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的方仲永,這節課我們將通過研讀、品味課文,對文章所昭示的道理做以深入感知。
二、精讀研析:
請大家細讀課文,分組討論分析:
1.課文可分幾部分?各部分之間是什么關系,重點是哪個部分?
2.敘事有詳有略,哪些詳?哪些略?為什么這樣安排材料?
明確:
(1)可分兩部分,先敘事,后說理,由事入理。兩部分是證明與被證明的關系,重點是議論、說理。
(2)是為了更好的突出中心,詳寫方仲永才能初露是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賦,與后來的“泯然眾人”形成反差,從而突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三、體驗反思:
活動一:辯論
題目:成才的關鍵
正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關鍵
反方:天資聰穎是成才的關鍵
(學生通過辯論明確“受于天”與“受于人”的關系,深入認識后天教育的重要。教師適機點撥,讓學生學習本文說理的方法,通過列舉名人、身邊人的事例;列舉名人名言、講道理等初步體會議論文的寫作方法。)
活動二:審視自我,超越自我
通過剛才的辯論大家認識到了天資與后天教育各自對成才的作用,請你審視一下自己,你屬于哪類人呢?學習了《傷仲永》這篇文章你對今后的學習生活有何設想?(鼓勵學生積極發言,交流己見)
四、教師小結,情感激勵
大家的看法很好,正如《為學》一文中所言“昏庸聰敏之用豈有常哉?”,也正如大發明家愛迪生所說“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一樣,后天努力,后天學習,后天教育至關重要。
《傷仲永》優秀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 積累重要的文言詞語,掌握它們的讀音、詞義,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詞活用情況。。 結合注釋,能自己閱讀、釋義、翻譯這篇文言文。
2. 懂得本文所寓含的道理:人的天資并非一成不變,只有后天的教育和努力,才能造就人才。
3. 學習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說理,詳略得當等寫作方法。
教學重難點:
1.反復朗讀,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2.理解天才并非一成不變,后天的勤奮與努力才能真正造就人才。
課前準備:教之前學,引導學生查閱有關資料,搜集王安石的相關介紹,關搜集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積累重要的文言詞語,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整體感悟課文內容,領悟課文大意。
一 課程導入
先請同學們說一說關于勤奮的名言警句,(下列參考)如:
1.中國有句俗話,叫做“一勤天下無難事”
2.唐朝大文學家韓愈也曾經說過“業精于勤荒于嬉”
3.被譽為“發明大王”的偉大的科學家和發明家愛迪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古人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边@句千古名言,一語道破了“活到老,學到老”的真諦。它告訴我們,一個人只有不斷的學習、終生學習,才能與時俱進,成為順應時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進行學習,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個神童、一個天才,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銷蝕成一個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傷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證。
二、介紹作者
1上節課老師布置讓大家課下搜集有關王安石的介紹,下面我來找學生說一說
(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臨川先生文集》和《王荊公詩箋注》。
2、我們以前學過他寫的哪些詩?回憶背誦《泊船瓜洲》、《梅花》、《書湖陰先生壁》等。
三、誦讀課文
1、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教師范讀并提示一些字詞的讀音。(多媒體顯示)
隸(lì) 扳(pān) 謁(yè) 邑(yì)矣(yǐ) 泯(min)
稱(chèn) 卒(zú) 焉(yān) 耶(yé)
2.教師領讀,教師讀一句,學生讀一句(為使學生正確掌握停頓)
3.學生齊讀
四 分組討論,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1.學生自讀全文,指出疑難,投影出示重點詞句,師生釋疑。(生問生答、師生對話)
具體知識講解
(1)解釋帶點的字
①世隸耕
②未嘗識書具
③并自為其名
④指物作詩立就
⑤稍稍賓客其父
⑥或以錢⑦環謁于邑人
、攮h謁于邑人
⑧不能稱前時之聞
⑨泯然眾人矣
、馐苤谔
⑾賢于材人遠矣
⑿得為眾人而已耶幣求
(2)一詞多義
之
忽啼求之
借旁近與之
傳一鄉秀才觀之
以錢幣求之
余聞之也久
不能稱前時之聞
其
其詩以養父母
其文理皆可觀者
父利其然
其受之天
如此其賢也
彼其受之天
于
謁于邑人
于舅家見之
賢于材人遠矣
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詞類活用
邑人奇之 賓客其父 父利其然
傷仲永 父異焉
(4)翻譯下列句子。(找兩位同學翻譯下面的句子)
、倨涫苤煲,賢于材人遠矣。
、诘脼楸娙硕岩?
如有困難,教師點撥。
(明確):
(1)①屬于 ②曾經、垲}上、芡瓿伞、轁u漸 ⑥有的(人)、咚奶幇菰L、嘞喈敗、嵬耆、獬惺堋、蟿龠^ ⑿能夠
(2) 其:①他的,指方仲永的②代方仲永寫的詩③這樣④他⑤他的⑥他。之:①代“書具”②代“仲永”③代“仲永寫的詩”④代“仲永的詩”⑤“方仲永很有才這件事”⑥結構助詞“的”⑦調節音節,無意義。于:①引出對象②在③表示比較④介詞,從。
(3) 奇:對……感到驚奇
賓客:把……當作賓客,以賓客之禮相待
利:認為……有利
傷:為……哀傷
異:對……感到驚異(詫異)
(4) 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夠吧?
2.學生分小組合作再讀文章,探究文意,要求用自己的話講述方仲永的故事。(學生合作研析、全班交流,學生整體把握作品內容)
五 教師小結
通過學習,我們知道了本文記敘了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樣的觀點呢?我們又能得到那些啟示呢?下堂課,我們再進一步學習。
五、 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背誦課文。
2.課外收集被人譽稱為“天才”的例子,探究他們的成長奧妙。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研讀賞析,進一步了解課文,感悟作者觀研讀賞析點,探究文章的美點。
教學過程:
[!--empirenews.page--]一 檢查作業
二 回顧課文
三 討論分析(整體把握到具體分析)
(1)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這幾個階段,有見有聞,有詳有略,這樣安排有什么用意?
(2)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么?
(3)最后一段的議論講了什么道理?
(明確):
(1)仲永的變化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寫方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具有作詩才能。
第二階段:“……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睂懯龤q時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階段:“又七年……泯然眾人矣。”寫方仲永又過七年后完全變成一個平庸之人。
寫仲永年少時天資聰慧,以“聞”的形式;寫仲永十二三歲才思“不能稱前時之聞”,以“見”的形式;寫仲永最終平庸無奇,又以“聞”的形式!奥劇焙汀耙姟庇袡C結合,敘述真切可信。課文詳寫第一階段,鋪陳方仲水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無量,而其父的貪利之舉卻導致他才能衰退。后兩個階段略寫,幾筆點出方仲永淪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詳略處理,有力突出文章主旨,體現“傷”的含義。
(2)從方仲永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貪圖小利,目光短淺,“不使學”。從道理上講,方仲永“卒之為眾人”,是因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沒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作者主要強調了后天的努力學習、接受教育對成才的重要作用。
四、悟讀課文,自主評價作者的觀點
教師提問:本文借事說理,以方仲永的實例,說明后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課文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請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自己確定發言角度.觀點要鮮明,要有理有據,思路要清楚,語言要簡練。
參考舉例:
l.人們的智力發展存在著某些差異,但這不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起決定作用的是后天的教育、學習。從客觀上講,發現人才是重要的,但培養人才更為重要。確實應該重視對青少年的教育、培養。青少年高科技犯罪(電腦黑客)帶給我們的思考應該是深刻的。
2.后天教育對一個人能否成才是至關重要的,但僅有后天教育是不夠的,還需要人自身的努力,即勤奮。勤奮是點燃智慧的火把,勤奮即成功,看古今中外,凡有建樹者,在其歷史的每一頁上,無不都用辛勤的汗水寫著一個閃光的大字——“勤”,如馬克思,辛苦40年寫就《資本論》;司馬遷,足遍天下,寫就《史記》;歌德,耗時58年,著有《浮士德》;數學家陳景潤,通宵達旦研究取得了震驚世界的成就;上海女青年曹南薇,十年如一日終于考上了高能物理研究生……
3.我們應該為天才的成長營造怎樣的環境?文中邑人驚奇于方仲永的天才,因此,對他“世隸耕”的父親的態度也有了轉變,“賓客其父”。仲永的父親呢,“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是世人的吹捧扼殺了仲永的才能。這讓我想起了時下走紅的少年作家群體,轟動2000年的“韓寒現象”。該如何看待“少年作家”這一現象?該為他們的成長營造一個怎樣的環境?有人認為這是一個自信而有才情的文壇新生代,天賦才情勤勉勞作是他們成功的最要緊的因素;有人勸勉他們不要因才高而迷失自我;有人認為對待少年天才應多一些理性,少一些捧殺,要為他們的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環境和切實的幫助。
4.成功的要素是多方面的,有天賦,有后天教育,有主觀努力,三者缺一不可。勤出智慧,勤能補拙。白癡天才舟舟、英國首相丘吉爾、古希臘演說家德摩斯梯尼就是鮮明的例子。實踐證明,一個人才能的高低、知識的多寡關鍵在于勤奮的程度如何。懶惰者.永遠不會在事業上有所建樹,永遠不會使自己變得聰明起來。
……
教師總結:大家談得都很好,有對作者觀點的認可,也有對文章所蘊含的道理作進一步的引申,引經據典,有理有據。如能課后精心整理,相信一篇篇佳作將會脫穎而出。
五、品讀課文,探究文章的美點,體味其妙處
參考舉例:
l.本文借事說理,敘事平實,說理自然,敘是議的依托,議是敘的深化,說服力強,引人深思。這種寫法值得我們初學寫作者借鑒。
2.本文的語言簡練雋永。一個“啼”字,生動地寫出了方仲永索求書具的兒童情態;“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僅一句話就刻畫出方仲永貪圖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嘆的愚昧無知之態;“不使學”三個字,看似平淡,卻為方仲永的變化埋下伏筆,點出方仲永命運變化的關鍵。
3.文章先揚后抑,以巨大的反差給人強烈的心理沖擊,產生“理不講而自明”的藝術效果。
4.事理結合是本文的顯著特點,但情感的流露也為本文增色不少。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生人”的惋惜之情,對“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傷之情。
六、課堂小結(具體分析回到作品整體)
文章文理并茂。剛才我們品讀課文,賞析文章的美點,它為我們寫作提供了極好的范例。同時,仲永的悲劇也給我們留下了深深的思考,天才需要呵護,天才需要勤奮。只要我們不怠于勤,善求于勤,就一定能在艱苦的勞動中贏得事業上的巨大成就。
七 作業
學習完了本文,你對仲永的故事有什么感觸?請寫一篇讀后感,題目自擬。
板書設計:
傷 仲 永
王安石
五歲時:指物作詩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十二三歲時: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
又七年:泯然眾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