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永生的眼睛
作者:[美] 琳達·里弗斯
我14歲那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奪走了母親的生命。那會兒,我的內心一直籠罩著巨大的悲哀與苦痛。一想到從此以后我再也得不到媽媽的呵護了,淚水便不由自主地流淌下來。我無法面對沒有媽媽的孤零零的生活。
當天下午,一位警官來到我們家,對父親說:“先生,您同意醫院取用尊夫人的眼睛角膜嗎?”
“當然可以。”父親痛快地回答。
我被他們的對話驚呆了。我不明白那些醫生為什么要將母親的角膜給予他人,更讓我無法明白的是,爸爸居然不假思索地答應了。我痛苦難忍,不顧一切地沖進了自己的房間。“你怎么能讓他們這樣對待媽媽!”我沖著父親哭喊,“媽媽完整地來到世上,也應該完整地離去。”
“琳達,”父親坐在我身邊,平靜地說,“一個人所能給予他人的最珍貴的東西,莫過于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媽媽和我就認為,如果我們的死后的身體能有助于他人恢復健康,我們的死就是有意義的。”原來,他和媽媽早已決定死后捐贈器官了。
很多年過去了,我漸漸長大,有了自己的家庭。父親也老了,身體一天不如一天。為了照顧他,我把他接來同住。父親愉快地告訴我,他去世后要捐贈所有完好的器官,尤其是眼睛角膜。
“如果一個盲童能在我們的幫助重見光明,并像溫迪一樣畫出栩栩如生的馬兒,那多么美妙!”我的女兒溫迪自幼酷愛畫馬,她的作品屢屢獲獎。父親接著說:“當你們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們會為我自豪!”
我把外公捐贈器官的的心愿告訴了溫迪。孩子熱淚盈眶,她跑到外公身邊,緊緊地擁抱他。
父親與世長辭后,我遵從他的遺愿捐贈了他的眼睛角膜。溫迪告訴我:“媽媽,我真為你、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驕傲。”“這令你驕傲嗎?”我問。“當然,你想過什么也看不見會有多么痛苦嗎!我死后,也學外公將眼睛角膜送給失明的人,讓他重見天日。”在這一刻,我真正領悟到了父親所留下的遠非一副角膜。我緊緊地摟著溫迪,激動的淚水奪眶而出。這次,我為自己的女兒——14歲的溫迪而驕傲!
《永生的眼睛》教學設計
【設計理念】
“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因此,創設情境,朗讀品味教材,自主合作、探究、理解課文內容。以“情”為主題組織教學,引導學生個性化閱讀,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父親的話的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教學目標】
1.體會含義深刻的詞句,領會人物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培養關愛他人、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
3.學習作者抓住人物的語言進行生動細致的描寫,從而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寫作方法。
4.繼續練習批注和摘錄筆記。
【教學重點】
體會含義深刻的詞句,領會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對死后捐獻器官、幫助他人而感到高興和驕傲。
【教學難點】
抓住父親的語言來理解一家人對器官捐獻行為的看法,以及琳達思想轉變的過程,理解器官捐獻的意義。
【教學準備】
1.查找關于器官捐獻的資料并調查周圍人對捐獻器官的認識和態度。
2.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開門見山,復習導入
1.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永生的眼睛》,請齊讀課題。讓我們快速瀏覽課文,走進溫迪的家,感受這家人的故事。
2.復習詞語。
課件出示:
第一組:給予 捐贈領悟 簽署 分享 慷慨 驕傲永生
第二組:振聾發聵熱淚盈眶溘然長逝才華橫溢天壤之別
(不同形式的讀。)
3.讀完這些詞語,誰能說一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學生回答:課文記述了琳達一家三口人先后捐獻角膜的經過,以及在這個過程中琳達思想發生的深刻變化。
相機板書:母親 父親 女兒
【設計意圖:由復習詞語導入,詞語與課文內容聯系,回顧課文的內容,一個環節,多種用途。富有針對性和實用性,既溫習了課文內容,又巧妙地進行了一次語言文字訓練。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讓學生從整體入手,理清了文章的脈絡。】
二、讀中品味,感知語言
1.過渡: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你有什么疑問嗎?
預設:琳達的情感是怎樣變化的呢?(琳達的情感為什么發生了變化?)
自讀提示:
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用“——”畫出相關語句,圈出感受最深的詞語,將自己的體會批注在旁邊,然后到小組里進行討論,確立好重點發言人。
2.學生自學批注、小組交流。
3.全班交流。
預設: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出示課件:父親“教育”“我”的兩段話,重點研讀。
一個人所能給予他人的最珍貴的東西,莫過于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媽媽和我就認為,如果我們死后的身體能有助于他人恢復健康,我們的死就是有意義的。
①讀,小組指定的重點發言人自由談感受。
②為什么說給予別人自己身體的一部分是最珍貴的?(結合課前查閱的有關器官捐獻的資料,談感悟)
③如果是你,你能給予他人哪些東西?(創設情境,體會讀書。)
④“有意義”體現在哪里呢?
出示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