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習題可以檢驗我們課堂學習的效果。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的九年級語文《畫山繡水》同步練習,希望對大家的學習有所幫助!
一.課前感知
學前導引
1.楊朔的這篇散文描寫桂林山光水色富有詩情畫意,整篇文章有一個主旨性話語,寫出了作者漓江游的總體感受。朗誦作品后你能找出它來嗎?
2.本文富有文采,楊朔是把散文當做詩歌來創作的,請多“吟哦諷誦“,品味語言上的妙處。第2、3、5自然段力求在此基礎上達到背誦要求。
感悟探討
1.在介紹了一些造型奇特的山巖名稱以后,作者借船夫的口講了不少有關這些山巖來歷的傳說,這些傳說都表現了舊時代“勞動人民艱難苦恨的生活“,這是為什么原因,請和同學互相探討,交換看法。
二.探究學習
技能提高
1.誦讀課文第二段中如下文字,回答問題。
瞧瞧那漓水,碧綠碧綠的,綠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再瞧瞧那沿江攢聚的怪石奇峰,峰峰都是瘦骨嶙峋的,卻又那樣玲瓏剔透,千奇百怪,有的像大象在江邊飲水,有的像天馬騰空欲飛,隨著你的想象,可以變幻成各種各樣神奇的物件。這種奇景,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詩人畫師,想要用詩句、用彩筆描繪出來,到底誰又能描繪得出那山水的精髓?
(1)說說本段文字在語言運用上的特點:
(解題引導:語言運用的特點可抓住修辭、文字風格與讀者自身的閱讀感受來入手。)
(2)把劃線句改用陳述句來表達:
(解題引導:本題不單純是句式的變換問題,還必須以理解整段文字為前提)
2.對《畫山繡水》一文大篇幅寫反映階級壓迫的歷史傳說的作用,有幾種不同的看法:(1)文章緊扣漓江游的總體感受:“卻從來沒見過一座山,這樣凝結著勞動人民的生活感情;沒見過一條水,這樣凝結著勞動人民的智慧的想象。”(2)借船夫說故事,側面介紹山巖情貌;故事也說得有情有味,在賞景中受到教育。(3)觀賞自然景物會使人愉悅,在無形中受到熏陶,有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而要說從景物描寫中接受階級教育,那有點牽強附會了。你覺得上面這些說法怎樣?你也許還有新的意見,那就請說出來。
學科能力訓練—想象與聯想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3.請展開聯想和想象,運用兩種以上恰當的修辭方法,將“童年”、“風箏”、“天空”這三個詞擴展成一段文字,描繪一個畫面。(詞語順序可以顛倒,120字左右)
(解題引導:解答本題一定要顧及到題目中所給予的所有限制性的要求,必須全部滿足)
課題探討(四)
上網或去圖書館進行檢索,尋找與“文人與山水”這一話題相關的文章,看看其他人是如何來探討兩者之間的關系的,對你的思考又有何啟發。
推薦閱讀:
余秋雨教授《文化苦旅*蘇東坡突圍》;
葛曉音教授《中國文人與山水名勝》;
朱又可《文化共山川一色》……
三.展示平臺
基礎達標
1.引號的作用主要有引用、否定或諷刺、表特定稱謂或特殊含義、著重指出等四種,試寫出下列句子中的引號分別有什么作用。
(1)自從唐人寫了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詩,多有把它當作品評山水的論斷。( )
(2)這種路口堵塞現象人們給起了個生動的名字“動脈栓塞”。( )
(3)現在想想,我那時的離開,真是考慮得太“周全”了。( )
2.依次填入下列三個句子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
這情景使人恍惚沉進最 的夢境。
……好似地下的一股暗水,只要戳個小洞,就要 出來。
你會覺得自己好象走進一座極珍貴的美術館,到處陳列著 無比的石頭雕刻。
A.恬靜 噴涌 精妙 B。安靜 噴濺 精美
C.恬靜 飛迸 精細 D。恬靜 噴濺 精美
能力比拼
3.閱讀下面一篇短文,回答問題。
夏
充滿整個夏天的是緊張、熱烈、急促的旋律,好象爐子上的一鍋冰水在逐漸泛泡、冒氣而終于沸騰了一樣。山坡上的芊芊細草漸漸 一片密密的厚發,林帶上的淡淡綠煙也 一堵黛色長墻。輕飛漫舞的蜂蝶不多見了,卻換來煩人的蟬兒,潛在樹葉間一聲聲地長鳴。火紅的太陽烘烤著一片黃的大地,麥浪翻滾著,撲打著公路上的汽車,像海浪涌著一艘艘的艦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熱風浮動著飄過田野,吹送著已熟透了的麥香。那春天的靈秀之氣經過半年的積蓄,這時已 一種磅礴之勢,在田野上滾動,在天地間升騰。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金黃的,按繪畫的觀點,這大約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為冷的綠,如碧綠,如嫩竹,貯滿希望之情;秋之色為熱的齒,如夕陽,如紅葉,標志著事物的終極。夏正當春華秋實之間,自然應了這中性的黃色,收獲之已有而希望還未盡,正是一個承前啟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麥子剛剛割過,田間那七八片綠葉的棉苗,那朝天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的瓜秧,無不迸發出旺盛的活力。這時它們已不是在春風微雨中細滋慢長,而是在暑氣的蒸騰下蓬蓬勃發,向秋的終點作著最后的沖刺。
夏天的旋律是緊張的,人們的每一根神經都被繃緊。你看田間那些揮鐮的農民,彎著腰,流著汗,只是想著快割,快割;麥子上場了,又想著快打,快打。他們早起晚睡亦夠苦了,半夜醒來還要聽聽窗紙,可是起風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麥子打完了,該松一口氣了,又得趕緊給秋苗追肥、澆水。“田家少忙月,五月人倍忙”,他們的肩上挑著夏秋兩季。
遺憾的是,歷代文人不知寫了多少春花秋月,卻極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總是浸在枯澀的汗水里。有著閑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歡這種緊張的旋律。我卻想大聲贊美這個春與秋之間的金黃的夏季。
(1)根據文意,將下面三個詞語分別填入第一節的空缺處。
釀成 滋成 凝成
(2)根據第一、二、三節的內容,分別用四個字歸納夏季的特點。
一: 二: 三:
(解題引導:此題考查的是從文中提煉語言信息的能力)
(3)說說你對夏天“正是一個承前啟后、生命交替的旺季”這句話含義的理解。
(解題引導:本題考查對含蓄的句子的理解,請不要離開具體的語言環境架空答題)
(4)寫出“歷代文人”描寫“春華”、“秋月”的古詩詞各一句。
春華:
秋月:
中考探驪
考點:準確理解詞義并能正確使用。
例:(2002年揚州市中考題)下列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正確的一項是( )
A.他辦事不與人商量,喜歡自出心裁,不考慮后果,常常妨害大家的利益。
B.吳垠在當選班長那天的班會上,振振有辭地發表就職演說,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評。
C.學校籃球隊在區內取勝后,又在市里奪冠,現在已經偃旗息鼓,回到了學校。
D.我們嚴正警告呂秀蓮:莫以為挾洋可以妄自尊大,就能夠肆無忌憚地分裂祖國。
(答案:D,另外三句中對成語感情色彩理解有誤)
4.(2001年北京西城區中考題)用詞造句有錯誤的一項是( )
A.醞釀:經過充分的醞釀,班會如期舉行。
B.鳥瞰:他坐在草地上,鳥瞰著天空中飛過的大雁。
C.躊躇:我躊躇了半天,決定放棄這次旅行。
D.熱忱: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的活動,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愛國熱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