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談詩》教案精選

發布時間:2017-07-22  編輯:梁飛藝 手機版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詩歌評論,在理解文章前首先要研讀《一個深夜的記憶》這首詩。如何在詩歌的教學中引導學生體會理解這首詩的意境,這是教學本文的重點,也是教學中的難點,嘗試通過朗誦,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用形象的語言引導學生去體會詩歌的意境。

  引導學生學會在賞析中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展開聯想和想象,形成自己獨特的感受。品味詩歌中體現的詩意,培養高雅的審美情趣。

  教學目標

  1.了解新詩的特點,理解詩歌中的思想感情。通過朗讀《一個深夜的記憶》,能理解詩文蘊含的內涵及意境,說出作者抒發的感情.。

  2.理解《寧靜而深沉的意境》的內容,學習作者評論的方法。

  3.談談自己對這首詩歌的獨特感受和見解,學會欣賞新詩。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詩歌講析

  1.簡介作者

  魯藜(1914-1999)原名徐圖地,筆名流痕、怒隸、魯加、許懷榕等。他的詩富于哲理,詩風純真清麗,是我國“七月詩派”的卓越代表。因所謂“胡風反革命案”而蒙難二十多年,平反后,歷任天津市文聯副主席、作協主席,中國作協第四屆理事。從1932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詩集《醒來的時候》、《兒時的歌》《鵝毛集》《魯藜詩選》等。

  2.解題: 這是一首現代詩,詩歌詩人通過對月光產生的錯覺描寫,表達了詩人內心對黎明的渴望,對光明的殷切期待(寫此詩是中國還處在抗日戰爭時期的艱苦階段)。

  3.學生反復朗誦原詩,把自己對詩的理解在書上標注一下。

  4.分析詩歌結構 : 第一節:盼望長夜結束新課 標 第一網

  第二節:渴望黎明到來

  第三節:回到現實中來

  5.賞析第一節

  詩的第一節只有三行,十八個字,第一句是客觀敘述,“月光流進門檻”,一個“流”字,富有動感,使得一幅靜止的畫面變得生動有趣了。第二句“我以為是陽光”是一種錯覺,這里的陽光一語雙關,既指現實中的陽光,又表示詩人內心對光明的追求。第三句“開門還是黑夜”,是對錯覺的糾正,但又頗含深意。因為詩人寫此詩是中國還處在抗日戰爭時期的艱苦階段,他此時雖在延安,但是整個中國還在黑暗之中,因此這一句也是詩人真實的感受。 這一節的十八個字里,詩人卻蘊藏著多么豐富的內涵。這就是語言精練所具有的藝術魅力。

  6.賞析第二節

  在第二節詩中的“仿佛”一詞,它不是一種明確的概念,只是一種“好像是”的感覺,但是用在這里正是地方。“好像是”風吹動月亮的弓弦,于是他聽見了黎明的音響。這是詩人的想象。如果是寫實,反而令人難以置信,因為“仿佛”,就是把想象合情合理的表現出來了。可見準確的使用詞語對增強使詩的藝術表現力之重要。

  7.賞析第三節

  詩的最后一節中,“河岸被山影壓著,”有“星”流過曠野去,中的“流”字,都是精練與準確的高度結合。

  這首詩的寄寓也是非常豐富而深刻,詩歌通過精練準確的語言,營造了特定的意境,使讀者感受到了詩人豐富而敏感的內心世界,難以言述的思想內涵。

  8.體味詩“寧靜而深沉的意境”。

  (1)讀完這首詩,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些句子?為什么?

  (2)“月光流進門檻/我以為是陽光/開門,還是深夜。”第一節詩寫月光引發的錯覺,你覺得哪個詞語用得好?說說你的理解。

  明確:詩的第一節只有三行,十八個字。第一句是客觀敘述,“月光流進門檻”,一個“流”字,是詩人的主觀感受。用了這個“流”字,,使畫面富有動感,讓月光照在大地上的一幅靜的畫面變得生動有趣了。詩的第二句,“我以為是陽光”,這可能是詩人在瞬間產生的錯覺,月光從字面上看是現實中的“陽光”,實際上表達了作者對光明殷切期待的心情。詩的第三句,“開門,還是深夜”,這是對錯覺的糾正,但又是頗含深意的(因為詩人寫此詩時還在抗日戰爭的艱苦階段),這句話是在另一層次上對現實的真實感受。

  (3)第三節詩寫月光下眺望所見景物,你能用準確優美的語言描述出其中的意境嗎?試試看。

  河岸被山影壓著

  有星流過曠野去

  我感覺到,萬物還在沉睡

  只有我是最初醒來的人

  明確:詩人獨自面對大地,感到自己是最初醒來的人。這里用了“感覺到”這個詞,就使這句詩有了更深一層的含意:詩人是對于時代最敏感的人,是盼望黎明最迫切的人,這里的詩人不是指他自己,至少不僅是指他自己。 當時還處在抗日戰爭的艱苦階段,詩人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經受過戰斗的洗禮,但是整個中國還處在黑暗之中。最后兩句詩,作者盼望黎明以后發現夜還正深,這是冷靜和成熟的理智。

  二、關于評論《寧靜而深沉的意境》

  1.簡介作者

  曾卓(1922—2002 ),原名曾慶冠,當代詩人,其詩富于感情,有較深的內涵,詩風樸實、醇厚,雖然長期遭受不公正待遇,但熱情卻未因生活的艱辛而退卻。出版的詩集有《門》、《懸崖邊的樹》、《老水手的歌》

  2.解題

  這是一篇精悍的評論詩歌的文章,作者對魯藜的詩《一個深夜的記憶》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那就是“寧靜而又深沉的意境,這句話也是作者對詩歌的概括性的評價,這在一般新詩中是少有的。它反映了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經受過戰斗洗禮的詩人的純凈、樂觀的心。”

  所謂意象,既指敘事詩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詩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則是指詩歌中所描寫的景或物。 所謂意境,就是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與詩中所描繪的事物或畫面有機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意”是詩中抒發的思想感情,“境”是詩中所描繪的事物或畫面。

  3.瀏覽全文,明確大意。

  第一部分(1),表達自己對這首詩的“偏愛”,表現了眼光、感受和理解的獨特之處。

  第二部分(2—5),作者對詩歌的意境進行闡發,對詩人內在的情感世界進行探索。

  第三部分(6),寫作者對這首詩的總體評價,“寧靜而深沉”的概括簡練而準確。

  體現作者主要觀點的句子:“我歡喜這首小詩的寧靜而又深沉的意境,這在一般新詩中是少有的。”

  4.賞析指導:曾卓對此詩的評價有什么獨到的體會和見解?首先,他指出“劃破夜空的流星,被風吹響的月亮的弓弦,既反襯了夜的沉靜,又使夜有了動態感”,這里對“夜的沉靜”和“動態感”的評說,就是他的獨到的見解和體會。

  流星和風聲,一有形無聲,一有聲無形,但曾卓用自己的聯想豐富了詩的意境,使動者成為反襯夜的沉靜的參照物,而夜則因它們的存在而變得有動態感。

  其次,在曾卓的筆下,“夜在沉靜中行進,黎明即將到來”,這是原詩在字面上沒有出現的意蘊,是曾卓對它的發揮想象。這個發揮可以說恰到好處,使詩的主題意蘊進一步深化了。

  5.評論特點

  ⑴篇幅短小、結構嚴謹

  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詩歌評論。文章的開頭,作者就表達出自己對《一個深夜的記憶》這首詩的“偏愛”,表現了自己獨特的眼光、獨特的感受,以及獨特的理解。 文章最后一段,表達了對這首詩的總體評價,簡練而準確地概括出這首詩的特點,同時也表明了作者的見解“寧靜而深沉的意境”。 文章的中間幾段,都對詩歌的意境進行了闡發,探索了詩文內在的情感世界,同時又進行了合理的想像和分析,為最后得出結論打下堅實的基礎。

  ⑵見解獨到、新穎

  這是一篇讀后感式的評論,對讀者有一定的啟迪作用,因為它是有所感悟、有所發現而寫的。“人們談論魯藜的詩,一般都沒有提到這一首”,因此作者才因“偏愛”而把它作為議論的話題。這是所提到的偏愛,也許是出于他個人的興趣、愛好、審美品味等,也許還包含了這首好詩被人忽略了的意味。從古到今,好詩被忽略的很多,問題是詩的本身是否真是好詩。從作者對《一個深夜的記憶》這首詩的評論來看,詩人那種因“錯覺”而產生的聯想,受到了他的重視。所以闡述自己獨到的見解和主張,說出自己與眾不同的觀點和見解,才是文學評論所追求的境界。

  6.課后閱讀誦讀篇章中《鄉愁》一詩,學寫詩歌評論

  參考:《鄉愁》首先呈現給讀者的是四幅鮮明而又具體的生活畫面。第一小節:幼年求學,母子分離,借書信以慰別情;第二小節:成年后,告別新婚妻子,離鄉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節:生離死別,母子不得相見;第四小節:同胞難得相聚,國家不能統一。詩人的鄉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說出來的,而是通過聯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藝術形象,使之呈現在讀者眼前。作者把對母親、妻子、祖國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爐,表達出渴望親人團聚、國家統一的強烈愿望。

  閱讀此詩,使我們感到回味無窮。本詩集單純美與豐富美于一體,物象集中明朗,如郵票、船票、墳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遠深邃,內容豐富含蓄,能誘發讀者多方面的聯想。 詩的結構:以時間為順序(即小時候、長大后、后來、而現在),以感情為線索,以大體相同的詩句和格式,反復詠嘆,使情感逐層加深,由思鄉、思親升華達到思念祖國。詩歌的結構寓變化于統一之中,既有各小節的均衡、勻稱,又有小節內長短句的變化,使詩的外形整齊中有參差之美。

  詩歌有回環往復,一唱一嘆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復,即“我在這頭……”有疊詞:小小、窄窄、矮矮、淺淺;有變換的量詞:枚、張、方、灣。作者采用這些藝術手段加強了此詩的音韻之美。

  總之,本詩以樸素、簡明、雋永的語言,高超的藝術技巧,表達了臺灣人民盼望海峽兩岸統一的愿望,抒發了作者濃郁的鄉思之情。

  三、板書設計

  寧靜——月光 沉睡 動中有靜

  意境

  深沉——深夜 流 靜中有動

  四、布置作業:

 完成課后探究練習一、二

  五、附相關資料

  關于古詩意境的閱讀比較:

  首先是意境。何為意境?如何創設意境?創設意境需要哪些手法?如王之渙在《登鸛雀樓》一詩中,用粗線條勾畫了落日、晚山、黃河、大海等景物,顯示出登高遠眺的特點。同時通過“依”、“流”等幾個動詞使自然景物活了起來,賦予自然景物以活潑的生命和神態。“依”字且得很好,勾畫出了落日近山的奇異風光。“流”字也用得很好,象是注入這幅圖畫的一條動脈,使讀者看到了千里黃河歸大海的壯麗景象,甚至使讀者仿佛聽到了滔滔黃河水的聲響。加上“白日”、“黃河”等不同色調的對比,使人們想象中的“山”、“河”也染上了不同的顏色。詩的后兩句,貌似說明一種哲理,實則顯示出:如果要看到更廣闊更奇麗的情景,那就得“更上一層樓”。由于前兩句作了很好的鋪墊,所以后兩句一點也不干枯,相反地與前面的景象銜接得很好,氣脈一貫,渾然一體,構成了一幅新穎而又完整的登樓遠眺圖。詩人主觀的思想感情也表現得很好,僅從登高望遠的情景,就可看出詩人的思想情緒是積極向上的情緒。這首詩不僅可以使人們看到一幅登樓遠眺的無限廣闊的藝術圖畫,而且能夠有力地激發人們“更上一層樓”的思想愿望,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

  其次是象征。象征是詩歌創作中常用的手法,他會使表達的情感變的委婉,含蓄,曲折。如“陽光”“風”“黎明的音響”象征光明,溫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第三是想象與錯覺,如“仿佛”,“以為”。仿佛是一種想象,如果是真實的,寫實的,反而令人難以置信,因為是仿佛就把想象合情合理的表現出來了。以為是一種錯覺,詩人有可能在瞬間會產生錯覺,但是如果從科學的觀點看,他馬上會改正這種瞬間的錯覺,而不必把它訴諸文字。但是因為是詩句,所以他不必改正,而且還有意的強調并固定成文字。而這里的文字還有另外一層意思,就是詩人內心對光明的追求。寫出這種“錯覺”,更顯示他對光明的殷切期待的心情。最后是個別詞語的運用,如“流”“壓”等都是精練與準確的高度結合,值得仔細品嘗和學習。


相關推薦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成高清在线播放 | 中文字幕亚洲有码 | 精品尤物日韩精品视频在线 | 亚洲美女激情在线播放 | 亚洲成色最大综合在线播放6 | 香港三级欧美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