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書》教學實錄
一、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看書嗎?
生:喜歡。
師:都喜歡看什么樣的書啊?
生:像語文書一樣,印在紙上的,一頁一頁的書。
師:今天啊,老師請大家見識一本非常奇特的書——
(出示石頭)
生:啊……
師:其實這也是一種書,他也能教給我們許多知識,這就叫做“石頭書”。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一課,請同學們把手拿出來,跟老師一起板書課題。注意“頭”的最后一筆是點,不是捺。
(師板書課題)
師:看了這個課題,你們想說些什么?或者有什么疑問呢?
生1:石頭怎么能做書呢?
生2:石頭書的作者是誰呢?
生3:石頭書上有些什么內容啊?
生4:石頭書有什么作用?
……
二、初讀課文
師:同學們對課題提出了許多疑問,對自己不了解的事情懷有濃厚的興趣,這就叫“好奇”。那就讓我們一起帶著好奇心來讀讀這篇課文。
(教師出示自讀要求,學生興致勃勃地讀課文。)
師:(出示詞語)大家先自己讀一下。(學生自讀)誰能讀的請舉手。(指名讀)現(xiàn)在請大家一起來朗讀這些詞語。(齊讀)
師:誰能解決剛才同學針對課題提出的疑問?請找出有關句子讀一讀。
(指名回答)
三、學習生字(略)
四、學習課文
師:第1、2自然段告訴我們勘探叔叔趴在一塊大石頭上聚精會神看著什么,這一不同尋常的舉動引起了川川的好奇。你讀了課文明白了什么?生:他們不知道勘探叔叔在干什么!
師:石頭像書嗎?說說你的看法
生:不像,那勘探員叔叔面前明明是一塊光禿禿的石頭。怎么說是書呢?
師:可他為什么說自己在讀書?(引導學生從石頭的外形,石頭的字畫,及石頭的價值和作用這些角度考慮)
生:因為那上面有字和畫。
師:石頭書上真的有字嗎?誰能告訴我是什么樣的字?
[師]石頭書上真的有字嗎?誰能告訴我是什么樣的字呢?
[生]石頭上的字,就是雨點留下的痕跡。
[師]還有嗎?
[生]還有許多不同顏色的小不點兒,叫礦石。
[師]看看他們說得對不對?(教師通過課件在視幕上展示勘探員叔叔的第一段話:“有哇,你們看:這是雨點留下的腳印,叫雨痕;這是波浪留下的足跡,叫波痕;還有那些小不點兒,黃的,黑的,紅的,閃光的,透明的……叫礦物。這些都是石頭上的字。”)請一位同學把這段話朗讀一下。(一位學生朗讀。)
[師]聽了這位同學的朗讀,你知道石頭書上的字是什么了嗎?
[生]是雨痕和波痕。
[師]誰能說得具體一點?
[生]雨點留下的腳印,叫雨痕。還有波浪留下的足跡,叫波痕。
[師]雨痕和波痕的形狀可能有什么不同?
[生]雨痕是一點一點的,波痕是一圈一圈的。
[師]石頭書上的字就這些嗎?
[生]還有那些小不點兒,黃的,黑的,紅的,閃光的,透明的……
[師](教師指著視幕上的省略號問):這6個小點表示什么?
[生]表示還有很多很多。
[師]對的。這些小不點兒叫什么?
[生]叫礦物。
[師](教師通過課件展示5幅不同礦物標本)這些礦物有不同的顏色,有的金光閃閃,有的晶亮透明……看到石頭書上的這些字,你能用哪些詞語來形容它們?
[學生紛紛回答]千奇百怪。五顏六色。密密麻麻。千姿百態(tài)。姿態(tài)各異。
[師]石頭書上真的有字,不僅形態(tài)各異,而且五彩斑斕,多姿多彩。誰愿意代表勘探員叔叔把這段話有表情地讀一下?愿意讀的同學請站起來,一起把這段話讀一下。(一批同學站起來齊讀這段話。)讀得很好。請全體同學輕輕地把這段話一起讀一下。(同學們輕輕地齊讀勘探員叔叔的話。)
2、[師]石頭書上有字這個問題解決了,接下來我們一起探究一下石頭書有沒有畫,好嗎?
[生]好!
[師]石頭書上有些什么畫呢?
[生]有的像樹葉,有的像貝殼,有的好像小魚。
[師]這位同學講得很好!他用的是“像”和“好像”等詞,表示是推測,不敢肯定;比較客觀、科學。課文第9節(jié)告訴我們,石頭書里有許多化石。現(xiàn)在我們一起來看看化石上有些什么畫?(教師通過課件展示各種不同的化石標本,師生一起逐一辨認:恐龍,蘭草,魚,蜘蛛,荷花,海星,小海螺,海蝦,等等。)看到這么多的畫,能用什么詞語來形容它們呢?
[學生紛紛回答]驚訝!太美了!太神奇了!千姿百態(tài)。目不暇接。美不勝收。
[師]這些畫真是千姿百態(tài),美不勝收。這些有畫的石頭有一個名稱,叫——?
[生齊]化——石。
[師]對。(教師通過課件在視幕上展示勘探員叔叔的勘探員叔叔的第二段話:叔叔說:“有,這是樹葉,這是貝殼,那塊石頭上還有一條小魚。這些都是化石。”請喜歡這一段的同學站起來一起讀這一段話。(一部分同學站起來讀。再指名個別讀,齊讀。)
3、[師]通過讀書,我們知道了石頭書上真的有字有畫,它告訴我們些什么呢?(教師通過課件在視幕上展示勘探員叔叔的第三段話:“它告訴我們,在很久很久以前,這里曾是一片密林,地上有花有草,還有許多昆蟲。后來,這里變成了大海。又過了很多很多年,地殼慢慢上升,這里又變成了高山,就是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座山。”)請一位同學朗讀勘探員叔的這一段話。(一個學生站起來朗讀這段話。)
[師]勘探員叔叔說,這里原來是什么樣子?
[生]原來是一片密林。
[師]勘探員叔叔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為這里有有花有草,還有昆蟲。
[師]后來變成了什么——?
[生齊]大——海——。
[師]從哪里知道這里曾經是大海?
[生]因為這里有貝殼,有小魚。
[師]又過了很多很多年,這里又變成了什么——?
[生齊]高——山——。
[師]大海怎么變成了高山了呢?
[生]是因為地殼變動,慢慢上升形成的。
[師]大海變成高山要經過成千上萬年,極其漫長。我們讀的時候要把它體現(xiàn)出來,誰來試試?(兩個學生先后試讀,教師給予鼓勵。教師進行范讀。)誰把時間讀得好像更長一點?
[生齊]老——師——的。
[師]我們一起來讀一下。(學生一起朗讀。)石頭書上的字和畫告訴了我們地殼竟是如此的變動,告訴了我們許多地殼變動的知識。讀到這里,你們對這本石頭書有什么新的認識?
[生]石頭書里的知識很多很多。一塊小小的石塊里,居然蘊藏著這么多的知識!
4、[師]說得太好了!勘探隊員們從金光閃閃的礦物中,可以發(fā)現(xiàn)其中蘊藏著金礦;從色彩斑斕的各種礦物中,可以推斷這里蘊藏著何種珍貴的礦藏。(教師通過課件在視幕上展示勘探員叔叔的第四段話:“用處可大了。這本書會告訴我們:哪座山下埋著煤炭,哪塊地下藏著礦石……”)大家一起把勘探員叔叔說的這一段話讀一下。(學生一起朗讀這段話。)石頭書里蘊藏著豐富的知識,知識就是財富。我國有一位著名的地質學家,叫李四光,他通過研究“石頭書”,為我國發(fā)現(xiàn)了豐富的礦產資源,包括大量的石油資源,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創(chuàng)造了大量的財富!(教師在黑板上“知識”兩字下邊板書:(財富)。)
四、總結課文
[師]石頭書跟我們用的書一樣,有字,有畫,有知識,這是一本神奇的書。只是讀這本書需要許多特殊的知識和技術。除此以外,大家想一想,還有沒有什么疑問?
[生]石頭書在哪里呢?
[師]大家說,石頭書在哪里呢——?
[生齊]在——山——上。
[師]對,在山上,也可能在地下,在海里。還有什么問題嗎?(過了一會兒,學生紛紛舉手。)
[師]大家的腦袋里可能還有各種各樣的許多問題,充滿著好奇,非要把問題弄清楚。課文上有一個詞,叫——?
[生齊]刨——根——問——底。
[師](教師在黑板右側下板書:刨根問底。)問一個問題是遠遠不夠的,要一直問到把問題弄清楚。大家把這個詞一起讀一下。(學生齊讀“刨根問底”。)“刨”是什么偏旁?
[生]側刀旁。
[師]對,刨就是挖掘。刨根問底是指遇到不懂或有趣的問題一直追問到底,直到徹底弄明白為止。這就叫——?
[生齊]刨——根——問——底。
[師]這是科學探究精神的體現(xiàn)。今天我們隨著作者閱讀了石頭書,了解了有關石頭里蘊藏了這么多知識。在大自然中,還有許多類似的石頭書這樣的事物,等待我們去探究,去研究。我們現(xiàn)在應努力學習,長大了去揭示哪些奧秘。
《石頭書》教學反思
一、探究試閱讀是一種問題質疑式學習,從學生的“問”開始,逐步培養(yǎng)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與提出問題的能力。
當我出示課題后,我抓住機會順學而導:“好,咱們今天就研究一下石頭書(板書:17石頭書)。你想了解石頭書的什么?請告訴大家,咱們共同研究。”唰!許多只小手舉起來,像春雨之后的新筍!個個眼睛里閃爍著渴望。有的搖著小手,巴望老師讓他先說。孩子們想探究的問題可真多:石頭書是什么樣子?石頭書上有字嗎?石頭書上有畫嗎?石頭書是誰寫的?石頭書是哪里出版的?石頭書有什么作用?石頭書能買得到嗎?我邊聽邊扼要而鄭重其事地板書著:樣子?字?畫?作者?出版?作用?買?……啊!多么可愛的孩子!課文題目《石頭書》已把他們深?地吸引住了……。把“聰明”的機會讓給學生,反襯了教師智慧可愛的一面、親和的一面、感性的一面,放大了教師的教學智慧。
二、引導學生感受巖石這本大書的神奇趣味,培養(yǎng)熱愛大自然的情趣和探索精神。培養(yǎng)利用多種渠道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石頭書》以對話的形式向我們介紹了化石的作用,其中認識化石上的字和畫是本文的難點。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先讀,找出字和畫,并隨機進行解釋,用形象的畫面和專業(yè)的語言幫助學生理解,效果較好。這樣,容易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意識,使學生在積極情感的驅動下自主地、能動地閱讀,實現(xiàn)語文再創(chuàng)造。但是最后在了解了化石的作用,讓他們根據收集的資料介紹時,未處理好,效果欠佳。象這類知識性的課文中,如果讓學生充當科學家來介紹自己學到的知識,引導學生投入問題情境中進行探究,一定會處于最佳狀態(tài),探究的欲望很強。
課文讀完后,我告訴學生:“化石就像是地球的日記,里面有很多奧秘還等待你們去探索,例如地球是如何形成的等等。”讓學生帶著一個更大的問題走出課堂,進一步查找資料,去調查、實驗,開展豐富多彩的綜合實踐活動。在綜合實踐中,學生要為解決新問題而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取舍、加工、重組等,可以充分釋放學生的探究潛能。
三、現(xiàn)代科技手段輔助學習。
課堂上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運用現(xiàn)代科技手段輔助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通過朗讀深入感悟課文,了解“巖石”這本大書中的自然科學知識,使學生有感“趣”、知“趣”到探“趣”,并拓展視野,自覺的探索大自然,開發(fā)初步的探究精神。設計充分尊重學生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使整個過程體現(xiàn)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
四、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如:分角色讀、表演讀、示范讀、小組合作讀等方式從正確流利達到有感情。在讀中落實重點詞句,在讀中引發(fā)學生思考,培養(yǎng)初步的探究精神,形成獨特的情感體驗。重視學生的表達能力訓練,增加孩子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