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學會詩中出現的兩個生字“浮、萍”。
3、理解詩句的內容,現象詩中描寫的情境,感受鄉村孩子的質樸、純真的童心之美。
二、教學重點:
①讀中理解詩句的含義,讀中感悟詩文的意境,體會童真童趣。
②有感情地朗讀、背誦,《池上》,豐富古詩積累。
三、教學難點:
①在理解的基礎上,結合詩句展開想象,體會童真的純真與快樂,與古詩意境產生共鳴。
②品味古詩語言,抓住“偷采”、“不解”、“藏匿跡”等詞語感受詩人煉字之妙。
四、教學流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激趣:讓學生把課堂中或課外學到的而且會背的古詩背給同學們聽,大家一起分享。
2、導入:今天,老師想和大家一起學習一首新的古詩。這就是《池上》。﹙板書課題﹚
3、簡介作者
詩歌的作者是白居易,號香山居士,他是我國唐代有名詩人。他一生寫詩3600多首,是唐朝寫詩最多的詩人。
﹙二﹚、初讀感知,了解大意。
1、布置初學。
要求: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課文,初步感知,了解大意。
讀一讀——讀準字音,讀通詩句,讀懂大意。
看一看—-觀察課本插圖,圖文對照,揣摩詩意。
說一說——用自己的話說詩句大意、詩句之美。
寫一寫——寫出詩意美的感受。
2、巡視指導。
3、檢查自學。
⑴解字詞
撐:用篙抵住水底使船行進。
艇:比較輕便的船。詩中指的是小船。
解:懂得、明白。
藏:隱藏、藏匿。
浮萍:一年生草本植物,浮生在河渠、池塘中,葉子扁平,橢圓形或倒卵形,表面綠色,背面紫紅色,葉子的下面生須根,花白色。也叫紫萍或水草。
⑵懂詩句
⑶明大意
小娃娃撐著小船,偷偷采了白蓮蓬回來賞玩。他還不懂得該怎樣去隱藏自己不被人發現,那小船輕輕劃過,蕩開了池面上的浮萍,留下了一條清清楚楚的水路。
設計理念:閱讀教學要以讀為本,讀中感悟、讀中理解、通過讀來感悟詩的意境。
(三)、品讀感悟,欣賞詩美。
1、讀詩
⑴學生練讀。
⑵評價指點:朗讀要歡快,抒情,要讀出小娃的調皮、天真。
⑶有感情朗讀
2、說詩
⑴提出問題。
讀了這首詩,你的感受和體驗最深的是什么?愿意把學習成果說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嗎?
⑵學生練說。
⑶教師引導指點。
①“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等。
②詩歌描寫了一位天真機靈、調皮可愛的小娃形象,通過他的動作、細節,表現了純真美好的童趣。
3、寫感受
⑴提出問題。
寫下自己對詩的感受和理解,要求有自己的體會。一兩句也行/
⑵交流評價。
設計理念:在這一環節的教學活動中,我以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要形式,讓學生在讀中產生獨特體驗和感悟,在合作中加深自己的理解,在交流中闡述自己的見解。讀、說、想、寫貫穿整個環節。
(四)、讀背體會,總結全詩。
在熟練朗讀的基礎上背誦,在誦讀中進一步體會古詩的美。
設計理念:古詩要能熟讀成誦。
(五)、布置作業。
1、背誦《池上》,并默寫。
2、用自己的話把詩的大意寫出來。
3、發揮想象力,為《池上》配上一副畫。
板書設計:
偷采白蓮回
池上 童真、童趣
不解浮萍開
白居易《池上》的前世今生
池上
白居易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疑點:
1池上:我看過《池上》的flash,覺得里面有一個顯著的問題,flash的畫面是一片江南煙水的湖面,但是詩的題目明明是“池上”,什么是池,自然是小小的一片水域。這樣一個細節大家都沒有注意。
2小娃:“娃”在《辭海》里有三種解釋:未成年的小女孩;美女,如李娃、泛指兒童,如娃娃。在唐詩中很少有單獨指稱的“娃”代表不做性別區分的兒童。我傾向于把“小娃”理解為小女孩。
3白蓮:這個毫無疑問,白蓮與紅蓮相對,是指的蓮花而不是蓮蓬。
4藏蹤跡:為什么要藏蹤跡,這個問題我想了很久。蓮花在古代是遍生于水澤之中,并沒有人管理,所以說像理解偷西瓜一樣理解偷蓮花是說不通的。但是在詩歌之中采蓮者卻往往是藏蹤跡的,那是因為從南朝時候開始,采蓮就成為一種風俗,因為“蓮”音同于“憐”,“藕”音同于“偶”,“絲”音同于“思”,所以采蓮與男女歡愛聯系在一起,而女孩子既渴求愛情,又難免羞澀,所以才會藏蹤跡。那么“不解藏蹤跡”或許只有在“小娃”指稱“小女孩”時,才說得通。小女孩情竇未開,卻學少女的樣子偷采白蓮,只有貪玩之心,并無羞澀之狀,一片嬌癡的小兒女樣貌躍然眼前。還有一種可能,那就要談到“池”了,池在洛陽東南,白居易私宅之中,而白蓮乃是從蘇州刺史任上帶回的進貢之物,所以名貴異常,要么就是因此而需要偷采。但若是此種解釋,便當大失風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