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神舟號”》教學反思一
在教學《我叫“神舟號”》一課時,我就嘗試著從以下三方面來促進學生的朗讀。
一、“范、跟、檢”正確讀課文
漢語拼音學得好的學生,大多能正確讀課文。那些學得差的學生,因為讀不出拼音而害怕讀課文,讀不準拼音的自然就讀不準課文。因此,首先應解決能讀課文問題。
于是,我采用先聽老師范讀,做到心中有“音”,后拼讀每個音節(jié),做到口中有“聲”,最后以開火車的方式檢查讀。
二、“激、創(chuàng)、繪”感情朗讀課文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
課一開始,我便以興奮的口氣介紹“神舟五號”、介紹楊利偉。“‘神舟五號’上了天,這可是好多國家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我們中國卻做到了,你覺得特別自豪,所以要用自豪的語氣來讀。”至于最后一段話,老師點撥:“你們離開媽媽一天,放學時想不想家?”學生議論開了。
“嫦娥姐姐離家不是幾天,不是幾年,而是幾千年,你說她想家嗎?”學生自然把“真想回家看看”幾個字讀得差點聲淚俱下。
三、“讀、愛、練”流利朗讀課文
有了上面的做法,學生會讀通課文,會讀懂課文,他們就已經有了成功的體驗。而這種體驗就是他們今后流利朗讀課文的基礎和動力。沒有讀正確的基本功,就不可能讀得流利有感情。而讀得有了感情,學生就有了對文本的理解,從而產生了強烈的朗讀(閱讀)的愿望,正是朗讀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朗讀才能變得自覺。“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流利地朗讀”也就在主動練讀中迎刃而解。
在實際操作當中,有些點撥欠到位,所以讀的效果還不是很理想,以后,還應在這一點上多作努力。
《我叫“神舟號”》教學反思二
《我叫神舟號》是孩子們接觸到的第一篇課文。它是一篇古代的神話傳說與現代高科技發(fā)展相結合,以童話的形式展現給孩子們的課文。全文通過嫦娥姐姐和“神舟號”飛船的兩次對話,展現出我們科學技術的巨大成就,讓孩子們看到我國科技的高速發(fā)展成果,激發(fā)他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最后以嫦娥姐姐想回家看看結束全文,讓孩子們感受到嫦娥對祖國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和思戀之情,由此引發(fā)學生愛祖國,愛家鄉(xiāng)的感情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一年級的學生剛剛進入閱讀訓練,他們直呼的技能還不熟練,識的字又很少,所以學習閱讀困難極大,如何扶好非常關鍵。因此,在課堂伊始,事先掃除障礙,把比較生疏的字、詞、句、難度大的長句等揭示出來,逐一指導練讀,等這些難讀的詞語和句子讀熟了,讀順了,學生再練讀全文,采取多種方式讓學生讀通讀順。
在本課學習中注意引導學生,朗讀課文。可以說我在教學這一課時花了很長時間,第一課時是掃除生字障礙,第二課時指導學生朗讀,我先讓學生聽朗讀音頻,并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朗讀,主要是想讓學生讀書時注意節(jié)奏,但是在指導時沒有注意創(chuàng)設情境,整堂課學生學的吃力,我教的也索然無味,就這樣一節(jié)課的時間就這么白白浪費掉了。直到第三課時,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的時候,才使學生慢慢的學會朗讀這篇課文,馬馬虎虎把學生帶入了情境,基本讓學生讀順了課文。在開始上課時,我提問,嫦娥姐姐喜歡飛船弟弟嗎?從哪里可以看出來?學生舉手的并不多。我加以提醒,小朋友,書上有一張插圖,畫的就是嫦娥姐姐見到飛船弟弟時候的樣子,你能從圖上看出嫦娥姐姐是喜歡飛船弟弟的嗎?經過我的提示,有位小朋友舉起小手,站起來發(fā)表了她的看法:老師,我能看出,因為嫦娥姐姐是笑瞇瞇的。接著,舉手的小朋友更多了,有人指出,嫦娥姐姐稱飛船弟弟為“小弟弟”,所以,應該是喜歡他的。問到這兒,我順勢引導,“既然這樣,當嫦娥姐姐和飛船弟弟講話時,應該用怎樣的語氣讀出來呢?”“喜歡的!”接著,我請一位讀書的不錯的小朋友來范讀,果然讀的不錯,于是我及時評價: “她讀的時候聲音很溫柔,軟綿綿的,把嫦娥姐姐喜歡飛船弟弟的語氣讀出來了!真棒!”后來我讓全班學著這位小朋友的樣子,把嫦娥姐姐對飛船弟弟說的話又朗讀了一遍,終于比之前進步了不少。
這點小小的進步,真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