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孔融讓梨典故
四歲的孔融就懂得了謙讓的道理,把大的梨讓給自己的哥哥吃,小朋友們也要學習孔融讓梨的這種精神。大家清楚孔融讓梨的典故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孔融讓梨典故,供大家閱讀!
孔融讓梨典故
東漢魯國,有個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聰明,也非常懂事。孔融還有五個哥哥,一個小弟弟,兄弟七人相處得十分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媽媽買來許多梨,一盤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們讓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盤子中的梨,發現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爸爸看見孔融的行為,心里很高興,心想:別看這孩子剛剛四歲,卻懂得應該把好的東西留給別人的道理呢。于是他故意問孔融:“盤子里這么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應該留給哥哥吃!
爸爸接著問道:“你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照你這么說,他應該拿最小的一個才對呀?”
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小弟弟吃!
爸爸聽他這么說,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個好孩子,以后一定會很有出息!
孔融讓梨解釋
中國千百年來流傳的一個道德教育故事,是中國古代東漢末文學家孔融的真實故事,教育人們凡事應該懂得謙讓的禮儀!度纸洝分"融四歲,能讓梨"即出于此。
孔融讓梨造句
1、《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更是家喻戶曉,它講的是孔融按照長幼順序分梨,而自己卻挑選最小的。
2、希望你如孔融讓梨般知禮,有孫叔敖砍蛇般的勇氣,與司馬光砸缸的智慧可比,比區寄預謀殺敵還要心細。智勇無敵,必成大器!兒童節快樂!
3、周禮國學文明載,先祖懿德澤后脈;孔融讓梨仁義懷,丹心效國忠長在;為人師表臻至善,桃李芬芳處處開;正氣修身揚四海,文明短信報春來!
4、文明修身,禮儀情長。兼容并蓄,和睦安康?兹谧尷,少小惟善。珍愛食糧,美德弘揚。誠信經商,地廣天寬;中華精神,萬古流芳;華夏百年,不朽輝煌!
5、我給寶寶講了孔融讓梨的故事,然后我問他‘寶寶你覺得孔融這小朋友好不好?’寶寶撇撇嘴說‘一個傻孩子有什么好不好的!摇。
6、他們的觀點是,既然學完了《孔融讓梨》這篇課文,就應該學習“孔融讓梨”的精神。
7、我們從小受到“孔融讓梨”式的教育,父母老師們都告訴我們,要有謙讓的精神,處處讓著別人。
8、我們聽著“孔融讓梨”的故事長大,卻來反思該不該把這個故事再講下去。
9、我們只知道去宣傳曹沖稱象、司馬光砸缸、孔融讓梨這樣的生活事跡,去展現他們的美德與聰穎。
10、源于濟寧市的傳統德育故事《孔融讓梨》將登上“國家名片”。
11、小學課本里有一篇《孔融讓梨》的故事,一字一句我記得特別清楚,那是父親從小對我——他這個小兒子的特別家訓。
12、北京市發行《孔融讓梨》紀念郵票首日封。
13、但是,平陸縣的這對雙胞胎兄弟,卻在接到大學錄取通知書后,因為家境貧窮,無奈互相推讓演繹了現代版的“孔融讓梨”。
14、臺“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主委”李鴻源(中)、“立委”李鴻鈞(左)這對兄弟檔,在老媽“孔融讓梨”的指示下,質詢時“兄友弟恭”。
15、西安的常氏三兄弟都沒房住,卻要將合力新買的一套大房子讓給生活不能自理的傻姐姐——現代版“孔融讓梨”。
16、每當勞作空隙,養母把小喜子抱在懷里便開始講起故事,講得最多的是“二十四孝”的故事,什么王祥臥冰啦,郭巨埋兒啦,此外,還講孔融讓梨的故事。
17、六年級學生楊秀夫,一次他的父親從廣州帶回幾個大芒果,小楊忽然想到“孔融讓梨”的故事。
18、本報濟南4月12日訊記者今天從濟南市郵政部門獲悉,源于我省的傳統經典故事《孔融讓梨》將“走上”郵票,并在今年“六一”節在濟南舉行首發式。
19、昨天,成都商報記者在一所小學做了一個調查,分別在一年級和三年級隨機選取兩個班近百名學生,請他們來完成“孔融讓梨”的語文題目。
20、《中國青年報》(2015年07月18日01版)7月17日,童學館的孩子通過體驗“孔融讓梨”的故事,感知謙讓美德。
21、近日在諸多報刊上看到一篇文章,題為“一份失落的傳統文化名單”,其中就有“孔融讓梨”。
孔融讓梨的教育意義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凡事應該懂得謙讓的禮儀。這些都是年幼時就應該知道的道德常識。古人對道德常識非常重視。道德常識是啟蒙教育的基本內容,融于日常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
孔融簡介:
孔融(153~208),東漢文學家。字文舉?鬃佣鷮O,孔宙之子。魯國(今山東曲阜)人。據史傳,孔融4歲時,與諸兄一起食梨,總是取最小的。大人問他什么原因,孔融回答道:“我小,應當拿小的!弊谧宥己茉尞。另據史載,孔融10歲時他隨父進京,聞河南尹李膺清節直亮,打算造訪。但李膺以簡重自居,非當世名人及通家子弟不予接見?兹诰鸵岳钼咄易拥苋胫]。當李膺問他“高明祖父嘗與仆有恩舊乎?”孔融答:“然。先君孔子與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義而相師友,則融與君累世通家!绷钤谧藷o不嘆服。有太中大夫陳煒者,遲至,聞之不屑,說:“人小時候聰明,大了未必!笨兹趹暣鸬溃骸奥犇阏f話,你小時候不是很聰明么?”李膺大笑,稱他日后必有大成。
孔融16歲時,其兄孔褒的.好友張儉因觸犯了中常侍侯覽而被朝廷緝捕。張儉亡命孔家,恰巧孔褒不在,孔融問清緣由,毅然作主將張儉藏之家中。后來事發,孔融與孔褒一同入獄,孔融言“保納舍藏者,融也,當坐之”。孔褒言“彼來求我,非弟之過,請甘其罪”。審問的官吏問其母,其母則說:“家事任長,妾當其辜!币婚T爭死。最后郡縣不能決,上請于朝廷,朝廷將孔褒治罪,孔融得免。從此,孔融的名聲更大。
靈帝時,辟司徒楊賜府。中平初(185),舉高第,為侍御史。后辟司空府為僚屬,拜中軍侯,遷虎賁中郎將。后因忤董卓,轉為議郎,出至黃巾軍最盛的青州北?橄唷Ed平二年(195)領青州刺史。曹操遷獻帝都許昌,征孔融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因不滿曹操雄詐,被奏免官。后復拜太中大夫,退居閑職,好士待客,座上客滿,獎掖推薦,聲望甚高。終為曹操所忌,下獄棄市。
孔融著有《隋書·經籍志》載《孔融集》9卷,已散佚。通行本有《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1卷?兹谖挠忠妵揽删度瞎湃貪h三國六朝文·全后漢文》,其詩又見丁福!度珴h三國晉南北朝詩·全漢詩》。
建安年間出了七位著名的文學家,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玚、劉楨,號稱建安“七子”,這七人大體上代表了建安時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優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說,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認。七子中除了孔融與曹操政見不合外,其余六家雖然各自經歷不同,但都親身受過漢末離亂之苦,后來投奔曹操,地位發生了變化,才有了安定、富貴的生活。他們多視曹操為知己,想依賴他干一番事業。故他們的詩與曹氏父子有許多共同之處。
孔融長于奏議散文,作品體氣高妙。他位居建安“七子”之首,可見時人對于他文學價值的認知。建安“七子”對于詩、賦、散文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兹诘呢暙I在于他獨樹一幟的散文。
《三字經》中言:“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孔融不光做到了為兄讓梨,還做到了為兄頂過。兄弟深情,幾無可比。重溫孔融讓梨的故事,在精神坐標日下的現時,有著現實的價值意義。
【孔融讓梨典故】相關文章:
歷史典故《賣狗嫁女的典故》08-10
樂不思蜀的典故07-20
投桃報李的典故08-12
武庫的典故06-13
冬烘的典故07-31
蒲鞭示辱的典故08-03
響遏行云的典故07-26
江郎才盡的典故01-20
以古非今的典故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