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四年級語文上《小青石》教學設計
目標:
1、通過自學,能說出童話的特點。
2、能夠將一段話改寫成具有童話特點的文字。
重點:
從小青石的故事中探究童話的特點,并學會運用。
一、導入
(談話的方式)同學們你們喜歡看童話嗎?看過哪些童話?
二、課堂活動流程
(一)讀文
1、組長按照我們所學的閱讀方法帶領組員閱讀。閱讀過后,對照一下,你們覺得哪一個寫得好,為什么?
文本一:一塊小青石和一塊小黑石被山水沖到岸灘上,停留在許多石塊中間。過了不久,岸灘上來了一群工人,他們用鐵鏟鏟起石塊,運到了城里。小青石和許多塊石頭一起被混和著沙、水泥和水一起攪拌,最終變成了混凝土鋪成了馬路,被來往的行人踩在了腳下。
文本二:《小青石》這篇課文課文
二、組內交流,全班展示
(二)寫文
(1)用擬人的方法改寫下面的句子
(2)青蛙從洞里爬出來
(3)春天來了,花兒開了,小鳥嘰嘰喳喳的叫著。
1、用擬人化的方法改寫下面的段落
青蛙很喜歡在草叢里,偶爾也叫幾聲。它們叫得最多的時候是在大雨過后。每當這時如果有一只叫,旁邊的也就隨著叫了起來。幾十只甚至上百只青蛙“呱呱”叫個不停,那聲音能夠傳到幾里地外。
(三)展文
(1)小組內每位成員展示自己的文章,讓每位成員分享。
(2)組內推薦一篇文章在班級展示。
(四)評文
學生:各小組對展示的文章進行評價(可以從語句是否通順,想像是否合理、獨特,語言,好的詞語等這幾個方面來評)
教師:綜合評價
三、教師總結,提出希望
新課標四年級語文上《小青石》教學反思
本課采用的是“讀文心譚的”的教學模式。“讀文心譚” 是將讀寫說結合起來。通過讀,獲取文本的情感要旨;通過寫,表達自己的感悟體味;通過說,碰撞多彩的思想火花。 “讀文心譚”強調讀懂作者、讀出自我、讀悟生活、讀活性靈。
《小青石》一課主要講的是一塊小青石追求理想的故事。本節課學生通過讀《小青石》這篇課文,獲取文本的情感要旨,從而明白要正確認識自己,定一個適合自己的目標這樣一個道理。然后將感受寫出來,或是模仿課文擬人的方法來續寫小青石與小黑石的對話。最后再向全班展示,在展示中去獲取別人的思想精華。這篇課文偏長,我想在讀文的時候學生理解可能會有困難,于是我在讀文這個環節給他們設計了四個問題。圍繞著四個問題再來讀文。
整體來看這節課學生能夠通過自學和組內交流,弄清所要解決的問題,在寫文這一環節每位同學都能動筆寫。這節課存在很多不足之處。首先,在教材的把握上。選擇的文本偏長,這不利于學生快速學習,容易讓學生產生疲勞感,給學生增加了難度,不利于學生快速獲取信息。所設置的目標不明確且不易操作,要點把握不到位。對于目標的設置忽略了去參照我們的單元提示,以至于沒找準目標。而對 “讀文心譚”這種新課型的理解也不夠,這種課型重點在于讀、說、寫上。必須要抓住某一個突出的點來學、說、寫。正如《小青石》這篇課文,這是一篇童話,本文就應該落實到對童話的特點學習上,在學生了解童話特點后,再試著用這樣的特點來學編童話。在《小青石》這節課的教學設計中這點被忽略掉了,而把重點放在了這篇童話旨在告訴我們什么上。其次,在教學過程上。有些環節處理不當,所設置的問題過多,讓學生有點應付不過來,這種情況就應該提醒學生分配一下學習任務或老師分好學習任務。時間分配上也有欠缺。如在本節課上由于課文較長、問題多導致了在讀文上花了一些時間,而后面的評文這一環節所剩時間就不多,所以學生在“說”這個問題上還做得不夠。
本節課教學基本完成,出現了以上的一些問題。對于這些不足之處還需以后再教學實踐中來改進,對于“讀文心譚”這種課型的課要怎樣才能達到最佳效果,還需反復思考努力去改進。
更多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