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遭遇》說課稿
一、說教材
蘇教版語文教材第二專題名稱是“和平的祈禱”。這個專題包含三個教學板塊:“遭遇戰爭”“黑暗中的心跡”“歷史畫外音”。第一個板塊反映戰爭的災難,第二個板塊反映對戰爭的反思,第三個板塊反映和平的愿望。“三個板塊”互相滲透,層層深入,在內容上緊密聯系在一起。
《一個人的遭遇》編排在第一板塊“遭遇戰爭”中,居專題、板塊之首,通過一個老兵對戰爭的回憶,講述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創傷,揭露了戰爭的災難性。
二、說目標
這個專題的關鍵詞是“正視”“反思”“珍視”。根據專題要求,我將本課學習目標、重難點擬定如下:
1.學習目標:(1)知識與技能:品味細節描寫,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小說主題;(2)過程與方法:學生通過對作品的研讀、探討,了解人物的遭遇,抓住細節描寫,加深對人物形象的把握,進而理解小說主題;(3)情感與態度:了解戰爭帶給人們的不幸,珍愛和平生活。
【擬定說明】本節課目標的設立,就是盡可能抓住細節描寫,選擇對人物形象審美再創造這條線鑒賞文學作品,避免從人物、情節、環境三要素這條路線走。
2.學習重難點:品味細節描寫,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小說主題。
3.教學設想: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想淡化理性分析,突出學生的內在情感體驗,讓學生結合自己的閱讀積累和情感體驗,開放深入地闡發對文本的閱讀感受。
4. 課時安排:一課時。
三、說教法、學法
《一個人的遭遇》學習呈現方式是“文本研習”,我通過創設閱讀對話情境,引導學生參與閱讀對話,表達交流閱讀的體驗、感受,提高學生解讀文本、鑒賞作品的能力。為此,引導學生按下列三種方式完成學習任務:(1)自主探究;(2)合作學習;(3)朗讀品味。
四、說教學過程
可以概括為“三個大環節,四個小步驟”。
第一個環節:導入新課
導語設計:翻開厚重的人類歷史,人類在不斷跋涉的過程中,在沐浴陽光雨露的同時,又經歷了太多的風風雨雨。每一段歷程,人類都面臨著正反交鋒的痛苦,承受著戰爭的創傷。尤其是近代,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和幾十次大規模的局部沖突,給世界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時光可以流逝,而歷史無法忘卻,也不應當被忘卻。只有銘記歷史,才知以后的路該怎么走。今天就讓我們跟隨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蘇聯作家肖洛霍夫去感受二戰的殘酷,去感受一個人的悲慘遭遇……
【設計依據】從人類歷史角度出發導入,具有強烈的震撼力,激發學生閱讀戰爭文學作品的興趣,借此回顧歷史,品味現在,展望未來。
第二個環節:文本研習
這里包含4個步驟:(1)整體感知,理清思路;(2) 品味細節,理解形象;(3)再現形象,獲得共鳴;(4) 比較思考,獲得評價。
第一個步驟: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整體閱讀全文,思考問題:文中的一個人(索科洛夫),他有怎樣的遭遇?(學生回答)
教師明確:索科洛夫從俘虜營逃回,他的妻子和女兒已經被敵人的轟炸機炸死。在戰爭勝利前夕,兒子又倒在最后的槍彈下。收養凡尼亞剛剛有點安寧的生活,卻又出現了交通事故……
【設計依據】讀小說,一定要把內容的來龍去脈搞清楚,這是理解和評價作品的前提。此問題的設置針對的是全體學生,意在引導學生學會讀書,培養他們篩選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
第二個步驟:品味細節,把握形象
細讀文章,思考問題:文章通過經典、傳神的細節描寫,對人物進行了刻畫,找出給你印象最深的片段,并說說它為什么讓你印象深刻。
新課程對教師的教學行為要求:教學活動由重結論向重過程轉變,樹立發展意識。因此,我設立以下四個過程完成步驟二的探討。
自主探究――小組合作交流――學生回答――師生合作交流
第一個過程,是開發潛力的過程。培養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二個過程,是相互學習的過程。小組成員相互啟發、影響,達到互補、共進。
第三個過程,這是檢驗學習的過程。學生把對問題的認識向全體同學呈現,自覺發現學會知識對個人和他人的意義。
第四個過程,是教學相長的過程。我事先說明他們自己的想法很重要,讓他們感到自己有重要的知識,不再把老師當成課堂上知識的唯一來源。然后讓他們推選精彩語段,重點和他們交流三個語段。
語段①:他聽到我的叫聲,身子哆嗦了一下,跳下臺階,爬上腳踏板,悄悄地說:“你怎么知道我叫凡尼亞呢?”
用問題引入交流:這個語段哪個詞語用得最傳神,并分析其妙處。
交流要點:在這一個片段里,“哆嗦”這個動作描寫最為傳神。這么小的孩子,幼小的心靈在流浪的生活中對親情有些麻木了,而此時,忽然有人這么親切地叫他,他就如觸電一樣,疑惑、迷茫、震動……一個細小的動作,傳達出深刻的內容:戰爭,慘無人道。
語段②:他撲在我的脖子上,吻著我的腮幫,嘴唇,前額,同時又像一只太平鳥一樣,響亮而尖利地叫了起來,叫得連車廂都震動了:“爸爸!我的親爸爸!我知道的!我知道你會找到我的!一定會找到的!我等了那么久,等你來找我!”他貼著我的身體,全身哆嗦,好像風下的一根小草。
首先讓學生朗讀品味,然后再讓學生談讀完之后的感受從而引入交流。
交流要點:一系列的動作和語言描寫,生動地表現出凡尼亞找到“爸爸”的激動,催人淚下。戰爭的罪惡通過這個孩子的一系列動作和語言描寫,暴露得淋漓盡致。
語段③:只是我的心震得厲害,得換一個活塞了……有時候,它收縮和絞痛得那么厲害,眼睛里簡直一片漆黑……奇怪得很,白天我總是表現得很堅強,從來不嘆一口氣,不叫一聲“喔唷”,可是夜里醒來,整個枕頭總是給淚水浸透了……
我先把我的感受說出來,用問題引入交流:他為什么會把心臟比喻成活塞?索科洛夫白天、夜里的行為表現是否矛盾?
交流要點:這一段內心獨白,不僅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戰爭幸存者的堅強與善良,更深切體會到他內心的悲苦。戰爭雖然結束了,然而戰爭帶給人們的噩夢才剛剛開始。
文章有很多精彩的細節描寫,為什么只選擇交流這三個語段呢?
【選材說明】第一個語段重點品味傳神的動詞,第二個語段重點品味語言描寫,第三個語段重點感受人物的心理。通過這三個語段的交流,目的是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品味細節描寫,加深對人物形象的把握,對戰爭的災難有一個具體認識。
第三個步驟:再現形象,獲得共鳴
幻燈片投影四個片段:
①我會回來的,我的親人,不要為我悲傷吧,我很堅強,我能活下去的,我們又會在一塊兒的……
②“爸爸!我的親爸爸!我知道的!我知道你會找到我的!一定會找到的!我等了那么久,等你來找我!”
③“姑姑,您為什么哭呀?爸爸在茶館邊把我找到了,大家都應該高高興興,可您卻在哭。”
④只是我的心震得厲害,得換一個活塞了……有時候,它收縮和絞痛得那么厲害,眼睛里簡直一片漆黑……奇怪得很,白天我總是表現得很堅強,從來不嘆一口氣,不叫一聲“喔唷”,可是夜里醒來,整個枕頭總是給淚水浸透了……
學生自讀品味――小組交流讀――代表讀
【設計依據】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要想深入下去,就不能以讀者的身份單純地面對文本。我設置了這四個語段。希望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讓學生想象當時人物的動作、表情、心理,使人物鮮活起來。通過再現形象,激起情感,產生共鳴。
第四個步驟:比較思考,獲得評價
設置兩個問題:
① 小說中寫的是“一個人的遭遇”,這種遭遇是他“一個人”獨有的嗎?為什么?
②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學生思考、討論、交流、回答
【設計依據】問題①挖掘的是作品的主題,學生通過思考、討論,相信他們對戰爭的災難會有更深入的認識。問題②學生互相交流閱讀心得,以獲得評價。在這兩個問題上,教師扮演的是傾聽者,不做過多指導評價,鼓勵學生對文章有更深的個人體驗。
第三個環節:布置作業:
文章結尾,“仿佛有一只柔軟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假設你就是“我”,當時你會有什么樣的感覺呢?請用300字左右的短文來表達你的感覺。
【設計依據】文章結尾是主題升華部分。此作業的設置其目的是讓學生走入文本,以文字的形式表達自身的感受,加深對戰爭災難的體驗,完成主題的升華。
五、板書設計
一個人的遭遇
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品味語言,理解形象
再現形象,獲得共鳴
比較思考,獲得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