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課文的性質:這篇課文屬第三單元“詩文精粹”部分。不過我覺得將第三單元定位為“中國古典文化”會更準確些。本文為《西游記》章節的改寫。這就決定了這篇課文不僅僅是講課文內容的問題了,還應包含名作導讀的性質。結合本學期我組制定的“課外閱讀研究專題”,上本課就更有意義了。
就本課題材來說。本課應屬于神話小說類。小說的這種題材應有所涉及。
就本課內容來說。本課講了唐僧師徒路遇白骨精,三次交涉的事。故事主人公的形象值得好好分析。這也是牽動全文運轉的命脈。
就本課所蘊含的中國文化而言也很有特色。首先是“三”這個字的出現。它很有代表性和象征意義。二是文中的幾個人物所蘊含的文化。“猴”的精明,“豬”的蠢笨、貪吃、好色,唐僧這個佛家高僧的慈悲。是不是在課堂上也要有所滲透?
思考補1:我一直再思考大方向上要不要“出新”的問題,想將原文引進來。可是,現在,我逐漸推翻了自己的這個想法。我想,編者既然就把它堂堂正正的放在了這里,就是要我們堂堂正正的講它,不要把它邊緣化、話題化。而應該把它作為一個《西游記》的片段去欣賞,并且把讀它、學它,作為我們平常讀課外書的一個好的縮影,一個例子(即在平時的閱讀中抓住字詞細細品味、聯系上下文理解人物動作語言的用意和故事發展變化的原因以及作批注的方法等),以此讓學生達到對《西游記》熱愛和學會如何閱讀。注;第二次備課關于批注的問題沒有解決!
思考補2:剛才又讀了竇桂梅對教材的分析。結合六年級學生的特點是我剛才沒顯性考慮到的。她提到了選文的四個類別,但卻將本課另分類是我不認同的。我覺得作例文似乎比較好。
思考補3:邢主任說小說的主要目的在于塑造人物形象。這是我所沒有想到的。雖然我也涉及到了,但卻不是最終的目的。另外,要將“批注”設計進去。整合所授內容。重點段處理方式上可采用回合制,有扶有放。
教學目標
1、 了解小說的三要素。初步涉及“文學”這一層次的內容。
2、 品味人物形象。
3、 培養對《西游記》的興趣。
教學時數
2課時
課前準備
預習:
① 自行閱讀《西游記》,不限版本,“三打白骨精”為必讀內容。
② 熟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③ 通過查閱工具書等途徑解決閱讀障礙。
④ 品味語言文字,讀出自己的感受。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導入新課
2、揭題解題
3、了解小說的三要素,弄清故事梗概
4、檢查讀書,順帶理解部分難以理解的詞語
5、學習第一節
一、 新課導入
上課,起立,老師好,同學們好。
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國古典四大名著嗎?知道。
你都知道這四大名著中的哪些故事?生說。
看來大家對四大名著了解的還真不少。你能說說你喜歡這些故事的原因嗎?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四大名著中的一個有趣的故事。板書課題。齊讀課題。這個故事出自——《西游記》作者是——吳承恩。(板書:“《西游記》”)齊讀課題。
(一)了解《西游記》及小說三要素、小說特點
我們剛才說到這個故事出自《西游記》,《西游記》是一篇神話小說。而這篇課文作為《西游記》中一個完整的故事。它也具有小說的特點,可以成為小小說。小說和我們常見的記敘文有很多相同之處,比如說它也有人物,有時間、地點等背景這在小說中被成為——環境,有事情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這在小說中被稱為——情節。這三項被稱為小說的三要素。師:小說的最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通過對環境、情節的描寫塑造人物形象,揭示道理。等會我們就試著通過小說的這三個方面來學習這篇課文}
(二)檢查預習,整體感知
1、 課前大家已經預習了課文,現在請同學們拿出紙和筆,準備聽寫。準備好了嗎?我們只聽寫兩個詞語。第一個詞語:妖怪,第二個詞語:齋飯,這兩個詞語中的生字雖然簡單,卻也不容易理解。通過預習,你理解了嗎?(講兩個字的意思:妖字在文中指害人的東西同時它還有美麗、艷麗的意思。齋在文中指給僧人或道人吃的素食)評價:看來同學們對這些看似簡單的詞語也不能掉以輕心啊。
2、 現在我再給同學們幾分鐘時間,回顧一下課文,想一想:這篇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3、 再次瀏覽課文想想按照故事的發展過程課文可以分成幾個部分?(不一定能分出來四個部分,注意怎么引導。概括各個部分的意思。)
二、精讀環境
1、這個故事是在什么情況下、什么環境中發生的呢?指生讀第一節,其余同學思考。
2、讀了這段話你有什么感受?(重點在環境:山勢險峻、峰巖重疊。山勢險峻說明山高而險,峰巖重疊說明山多而深。)
3、再來讀一下原文,看看原文中是怎樣描寫此處環境的?
4、出示原文,生讀。
原文:峰巖重疊,澗壑灣環,虎狼成陣走,麂鹿作群行。無數獐豝鉆簇簇,滿山狐兔聚叢叢。千尺大蟒,萬丈長蛇。大蟒噴愁霧,長蛇吐怪風……
5、讀了這段話你會想到什么?學生匯報交流。
6、總結:常言說,“山高必有怪,嶺峻定生精”。(說到這里,你是不是得在這八個字旁邊記點什么?——做批注。講講做批注:我們在五年級的時候就重點講過了作批注的方法,并且將這個好習慣堅持了下來,不過我也發現有些同學做批注的質量不高,好的批注應該是你對課文詞語的深刻感悟或思考。一定要好好的給課文做批注!)
這窮山惡水的環境中,必定有可惡的妖精。這樣的環境描寫,真妙呀,它預示著驚險的故事情節即將發生。
三、師生共讀第一情節
1、自讀第一情節,琢磨琢磨在第一情節中文中人物各有什么表現?
①白骨精:“白骨精不勝(非常)歡喜,自言自語道:‘造化……’說是特地來請他們用齋的。”詳細理解(狡猾)①從哪些地方你讀出了它的狡猾?
小結:真是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原來美貌的外表下藏著不可告人的丑惡動機。真是居心險惡啊。
②悟空:“正在這時,悟空從南山摘桃回來,睜開火眼金睛一看,認出村姑是個妖精,舉起金箍棒當頭就打。悟空說:‘它是個妖精,是來騙你的。’說著,就朝妖精劈臉一棒。”(一打——急打)干脆、利落
③唐僧:善良
④八戒:貪吃、好色
總結:在對2至4節的學習中,我們先說了說這一回合的經過,然后又找到具體的句子談了談各個人物的做法,最后從中感受到了人物的特點。從而對這些人物有了新的認識。下節課我們有同樣的方法來學習,希望我們收獲的更多。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品味“三變”“三打”
2、總結人物品質
3、擴展
一、復習導入,激發情趣
上節課我們整體感知了課文內容。我們欣賞了課文和原文中對環境的描寫,在此處做了批注,共同探討了孫悟空和白骨精第一回合的較量。這節課就讓我們再次走進故事的情節。
二、放手解讀第二、三情節
1、我們學習第一打時,先概述了第一情節的經過,又通過找句子、聯系整個過程體會出了人物的這些形象,。現在請你自由讀第二、三情節,按照剛才的方法想想這一部分中人物表現又有什么變化?
匯報:
白骨精
① “山坡上閃出一個……哭著走來”(狡猾)體會“閃”的意思、評價計謀
小結:“閃”代表了一個敏捷、很突然的動作的,一個年滿八旬且拄著拐杖的老婦人能做出這樣的動作,分明就是妖精變的!她的行為與常人不同,很詭異。變成這副模樣用的是“苦肉計”還想讓唐僧可憐呢。
② “白骨精不甘心就這樣讓唐僧……”(詭計多端)體會計謀
總結:這個妖怪一計不成,又生一計。不甘心就這樣讓唐僧走了,又變成一個白發老公公,假裝來找他的妻子和女兒。這確實是離間計?。這妖精每一次變化都是那么精明,也看出幾次的先后順序的精心策劃。這哪是變,分明是騙!白骨精,白骨精,難怪你不叫白骨妖,你這家伙的的確確成“精”了(點題)。你說,這樣“無心向善”的妖精該不該打?生:該打,狠狠地打!
孫悟空:
① “悟空見又是那妖精變的,也不說話,當頭就是一棒。”(二打)怒打
② 悟空把金箍棒藏在身邊,走上前迎著妖精,笑道:‘你瞞得了別人,瞞不過我!我認得你這個妖精。’悟空抽出金箍棒,怕師傅念咒語,沒有立刻動手,暗中叫來眾神,吩咐道:‘這妖精三番兩次來蒙騙我師傅,這一次定要打死它。你們在半空中作證。’悟空掄起金箍棒,一棒打死了妖精。”(三打)孫悟空為什么要笑?理解“作證”
③ 與師傅對話體現了他的聰明。
唐僧:
驚得從馬上摔了下來。太善良
三、體會孫悟空形象,寫法延伸
問:同樣是打,作者為什么不寫孫悟空一次就將白骨精打死呢?(為了更好的體現人物形象:白骨精的狡猾貪婪,孫悟空的嫉惡如仇、堅定不移、忠心耿耿)
小結:正因為這三變不一樣了,這三打也就不一樣了。作者的描寫引人入勝。相似的故事情節,卻又有著豐富的變化,使我們感覺整個故事一波三折、跌宕起伏!這種寫法在文學上叫做:反復敘事(板書)強調“反”:反復敘事是重復敘事嗎?
你還知道文學名著中哪些故事運用了反復敘事的寫作手法?
三顧茅廬、三進大觀園、六出祁山、七擒孟獲
四、拓展延伸
這篇課文是對《西游記》中一個故事的改編。我們也看到了,課文中有的地方是改掉了一部分內容,像文中對環境的描寫,有的地方是刪掉了一部分內容,如原文中第一回合對豬八戒話語的描寫。這樣一改,使課文不如原文那么有趣、有味道了吧?你們喜歡讀原文嗎?(喜歡)其實,原文中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呢!下課后把《西游記》原文找來,好好的欣賞欣賞吧。好,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里。
下課!
板書設計:
三打白骨精 作批注
白骨精 (變) 貪婪、狡猾 詭計多端
孫悟空 (打) 機智勇敢 百折不撓 忠心耿耿
唐僧 (責) 善良 迂腐
豬八戒 貪吃 好色
更多相關文章:
1.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