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有趣的觀察》教學反思一
一、過程反思
因為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所以,我讓孩子們合作完成這篇課文的學習。
在孩子們分組合作之前,給孩子們提出了合作學習要完成的三個任務。
1、小組認讀生字;
2、解決本組成員提出的問題,并評一下小組成員誰的問題提得有研究價值,對于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可以給一面紅旗,剩下的則畫一個角);
3、試著看看課文可以分幾個部分(這個任務有些難了,不過,看孩子們的吧,能完成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
把學習整篇課文的學習任務都交給學生還是第一次。很快,大部分小組進入學習狀態,個個拿著小字卡,像模像樣地互相提問,遇到認讀不好的成員,他們會使出渾身的本事解決同伴生字的認讀問題。
在孩子們合作學習時,我看了幾個小組討論第3個問題的情況。一個小組只是把課文分了三個部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第二三自然段是第二部分,第四自然段是第三部分,很正確。我讓他們簡單地寫一寫每一段的意思,因時間關系,沒能檢查他們最后寫的是什么。轉到另一個小組的時候,看到一個孩子在那里一個勁地寫,而旁邊的孩子不停地說著。也是分了三個部分,同上一個組一樣,只是他的段意寫得太長了。
點評他們小組的段意時,告訴他們,他們第一段那么長的文字,用兩個字就可以代替:懷疑。是呀,課文中的“我”正是對大人的話有所懷疑,才決定自己親自動手試試看。
最后,我與孩子們一起評出幾個完成任務較好的小組,并給他們發了扁豆、蕓豆、豇豆的種子,他們可以把這些豆子種在教室的花盆里,有六個小組可以在班上種豆兒了。下面就是布置以后的觀察作業。孩子們興味盎然。
二、理念反思
以趣引讀。小學生好奇心強,又身處于城鄉結合部,對身邊常見植物有比較多的了解和較濃厚的興趣,加上二年級下學期學生具備了初步的默讀能力,課文語言又十分貼近學生生活,因此,自我閱讀問題不大。
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讀。學生從作者觀察扁豆生長過程的時間上可以體會到什么呢?有的學生說:體會到了小作者的耐心和意志力。學生畢竟長大了,他們學會了思考,學會了感悟。
合作中探究。教師給學生提供合作探究的平臺,鼓勵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交流合作,探究問題,讓學生在討論、質疑的基礎上發現知識的規律,進而運用規律,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合作中探究,能很好地形成探究學習的氛圍,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和團隊意識,有效地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次有趣的觀察》教學反思二
《一次有趣的觀察》是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本單元的主題是啟發學生做個有心人,用心思考,并用自己的勞動和智慧去發現。而本課雖是本單元的最后一篇課文,也是一篇略讀課文,但最能體現“用心觀察、用心發現”的主題。教學時,要著重引導學生自己默讀,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想辦法解決問題,也要保護學生自主讀書的熱情。聽了高老師在八班講授這一課,我收獲頗多,從中感悟到了一些道理,學到了一些方法。高老師是這樣教學本課的:
一、 學習生字。
出示生字:蔓、纏、竟。指名讀,處理“蔓”,組詞:花蔓、葉蔓;給“纏”字組詞:纏身、難纏;給“竟”組詞:竟然,并造句:我竟然在半個小時內完成了作業!理解“竟然”的意思,即想不到。 (評:這三個字是本課難識記的生字,高老師突出了學習重點,采用了組詞法、造句法讓學生理解記憶,老師講得透徹,學生學得扎實。)
二、理解課文。
1、重點指導朗讀第一自然段。小作者究竟想弄明白什么呢?指名讀第一段,指導朗讀,提出問題:你讀出了什么?交流并總結:小作者是個愛觀察、有決心、善動腦的孩子。再齊讀,讀出小作者的這些優點來。
老師的指導層層遞進,特別是在老師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學生尋求答案理解課文內容之后,再指導學生進行感情朗讀,這是最有效的教學課文的方法。高老師循循善誘,層層引導,不愧是一位有經驗的好老師。
2、自讀第2、3、4自然段,劃出作者善觀察的句子。
3、出示最后一段,指名讀,自由讀,感受到了什么?(學生沒有感受到什么)老師范讀,重讀其中的詞語。交流聽到重讀的詞語:終于、高興、自己,讓學生體會小作者的自豪:這是我自己觀察到的。
高老師多次讓學生通過讀書感受小作者愛觀察的優點,尤其讓學生朗讀句子中的詞語。我立刻領悟到:考試中的短文閱讀不就是考查學生如何學課文的嗎?這么多的范文學習,每一課都是鍛煉學生的閱讀、分析、理解能力。如果課文學好了,考試時應對短文閱讀不是很輕松嗎?我應該學習高老師引導孩子理解課文的方法,學習她通過提出問題層層引導學生朗讀的方法。
更多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