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閱讀天地。
(一)課內(nèi)閱讀。
這地方的火燒云變化極多,一會兒________的,一會兒________的,一會兒________,一會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些顏色天空都有,還有些說也說不出來、見也沒見過的顏色。
1.片段選自《________》。
2.按原文填空。
3.這一段是對火燒云________的描寫,作者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修辭手法。
4.寫出ABB式(不能與填空重復)的詞語。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二)課外閱讀。
_________________
廬山的景色十分秀麗,尤其是變幻無常的云霧,更給它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在山上游覽,似乎隨手就能摸到飄來的云霧。漫步山道,常常會有一種騰云駕霧、飄飄欲仙的感覺。
廬山的云霧千姿百態(tài)。那些籠罩在山頭的云霧,就像是戴在山頂上的白色絨帽;那些纏繞在半山的云霧,又像是系在山腰間的一條條玉帶。云霧彌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霧遮擋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廬山的云霧瞬息萬變。眼前的云霧,剛剛還是隨風飄蕩的一縷輕煙,轉(zhuǎn)眼間就變成了一瀉千里的九天銀河;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風的白馬,還沒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變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
云遮霧罩的廬山,真令人流連忘返。
1.選擇合適的標題寫在文前橫線上。
A.廬山 B.廬山的云 C.廬山的霧 D.廬山的云霧
2.表示廬山云霧姿態(tài)多的詞語是________,表示云霧變化快的詞語是________。
3.“千姿百態(tài)”的近義詞是________。
4.第2、3自然段分別圍繞哪一句寫的?請在文中用“________ ”畫出。
5.結(jié)合上下文理解“流連忘返”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解與感悟 。
(一)閱讀課文選段,完成練習。
河神順著流水向東走去,一直走到了北海。他向東一望,看不到海水的邊際。海洋比起自己來,真是不知要大多少倍啊!
河神仰望著大海,向海神發(fā)出這樣的感嘆:“我總以為自己最了不起,要是不到您這里來看一看,我就會永遠受到人們的恥笑啊!”
1.辨字組詞。

2.河神走到北海,看不到海水的邊際,明白了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從河神身上學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閱讀短文,回答問題。
三 顧 茅 廬
劉備兩次前往隆中拜訪諸葛亮,誠心誠意地邀請他出山,輔助自己實現(xiàn)統(tǒng)一大業(yè),但都沒有見著。
冬去春來,劉備決定第三次到隆中去,可是他的結(jié)拜兄弟關(guān)羽和張飛都不同意。張飛嚷道:“這次用不著大哥親自去,他如果不來,我只要用一根麻繩就把他捆來了!”劉備生氣地說:“你一點兒也不懂尊重人才,這次你就不要去了!”張飛答應不再無禮,兄弟三人才一起上路。
他們來到隆中,只見那里的山岡蜿蜒起伏,好像一條等待時機騰飛的臥龍。岡前幾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見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麗宜人。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劉備就下馬步行。
到了諸葛亮的家,劉備就上前輕輕敲門,出來開門的童子告訴劉備,諸葛亮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劉備讓童子不要驚醒先生,吩咐關(guān)羽、張飛在門口休息,自己輕輕地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臺階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諸葛亮翻了一個身,又朝里睡著了。又等了一個時辰,諸葛亮才悠然醒來,劉備快步走進草堂,同諸葛亮見面。
諸葛亮分析了群雄紛爭的形勢,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勝的策略。劉備聽了茅塞頓開,像撥開云霧見到青天。
諸葛亮出山后,劉備把他當作自己的老師,兩人同桌吃飯,同榻睡覺,一起討論天下大事。劉備高興地對關(guān)羽、張飛說:“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啊!”
1.聯(lián)系上下文解釋下列詞語。
茅塞頓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誠心誠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啊!”這句話可用________這個成語來概括。(1分)
3.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劉備邀請諸葛亮出山的“誠心誠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3自然段的景物描寫寫出了什么?這樣描寫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更多相關(guān)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