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本解讀:
《城市的標識》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主要寫了隨著社會的進步,現在的許多城市已經逐漸變得雷同,變得失去了自己的個性,讓人找不到回家的路,唯有那充滿活力而又各具特色的樹能夠引領你找到通往故鄉的交叉小徑。表達了作者熱愛大自然、希望人類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感情。文章語言細膩、優美,運用了大量的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特別是寫城市的“同”與樹的“異”時所使用的襯托手法,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教學時,可以帶領學生仔細體會這種寫法的作用,并在城市的“同”與樹的“異”的比較中領會文章的主旨,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熱愛大自然、珍愛大自然賦予我們的一切的教育。
二、學情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基本具備了獨立閱讀的能力,也具備了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也逐步凸顯,能在學習時做到自讀自悟、寫簡單批注、查找資料、與同伴交流等,因此在教學時,老師不宜抓得過緊,而應放手讓學生自己在讀中去感悟、在交流中去發現,老師只需在適當的時候進行點撥即可。
三、設計理念:
在課堂上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營造平等輕松地課堂氛圍,密切關注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重視對學生的語言文字訓練,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體驗,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完成對文本的領悟內化與積累外化。
四、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目標。
a 、學會“標識、似曾相識、茫然無措、遒勁”等生字詞語,并能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掌握“識、爪”兩個多音字在文中的讀法。
b、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c、積累文中關于樹的描寫的優秀片段。
2、過程和方法目標。
自主學習、學寫批注、在讀中感悟、在交流中發現。
3、情感態度價值觀。
熱愛大自然、珍惜大自然賦予我們的一切,引導學生思索在社會不斷發展的時候人
與自然如何和諧相處這一主題。
五、教學重難點:
體會城市的“同”與樹的“異”,弄懂作者為什么把樹稱為“城市的標識”。
六、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七嘴八舌談“標識”。
1、板書:標識,這個詞怎么讀呢?(正音:biāo zhì)是什么意思?(辨認識別事物的標志)
2、師:紅領巾是少先隊員的標識,紅十字是醫院的標識,你還知道什么是什么的標識呢?
3、你認為城市的標識是什么?(板書:城市的)
(設計意圖: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進行提問,激起學生探究的興趣。讓學生漫談城市的標識是什么,啟發學生各抒己見,營造輕松自在的學習氛圍。)
二、獨具慧眼找“標識”。
1、自由讀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思考: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學生自由匯報)
A、 體會城市的“同”。
(1) 城市給作者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可以用文中的哪個詞來形容:似曾相識,理解詞語。
(2) 你從哪些語句看出這些城市讓作者覺得似曾相識?請用波紋線標出。(師巡視)。
(3) 學生匯報。
a、那些高聳的大廈和大樓,在夕陽下閃閃發光的玻璃幕墻,尖角或是翹角的屋頂,白色或是灰色的圓柱……使你覺得眼前的一切早已似曾相識。
b、那么街道呢,滿街的霓虹燈和高架的立交橋,更讓你茫然無措。
c、還有街上川流不息的轎車,也都像是剛剛從你那個城市蜂擁而來。
……
(4)站在似曾相識的接頭,迷路的作者有什么樣的感受?用文中的一個詞來形容:茫然無措,理解詞語。
品讀句子:你迷失在被無數次復制過的城市里,你已找不到回家的路。(引導學生體會茫然無措的心理狀態,再感情朗讀。)
師小結:是啊,這一個個似曾相識的城市,帶給我們的只能是茫然無措。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一個城市的標識呢?
B、 探究樹木的“異”。
(1)當作者迷失在城市里的時候,她突然發現了什么?
出示句子:
那棵樹有一種端莊的王者風度,兩人合抱粗的樹干呈深黑色,樹枝如巨大的龍爪,遒勁而伸展,綴滿了繁密的樹葉,即使在深冬也依然蔥郁。樹底下落著紫黑色的小果子,一陣若有若無的香氣淡淡地襲來……
a、 感受香樟樹的特點:具有王者風度。(從樹干粗,樹枝如巨大的龍爪,遒勁而伸展等方面探討,聯系上下文理解遒勁的意思。)
b、指導朗讀:指一優生聲情并茂的朗讀。(正音:龍爪的“爪”讀音“zhǎo”)同學們,你們從他的朗讀中聽出了什么?如果你在這棵樹下,你會有什么樣的感覺呢?請帶著這樣的感覺齊讀這段話。
c、 展開想象。這段末尾的省略號你認為省略了什么內容呢,你能補充下嗎?
小結:是啊,這樣一棵具有王者風度的樹,為我們帶來了許多的快樂,也留給了我們許多關于這個城市的回憶,這真是大自然賜予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在我們祖國遼闊的大地上還有著許多形態各異的樹,讓我們一起跟著作者的腳步來尋找吧!
(2)默讀課文,完成下列表格。
城市 | 樹木 | 樹木的特點 |
南京或上海 | 法國梧桐 | 具有浪漫氣質 |
福州或廣州 | 榕樹 | 如一座綠色的小島 |
海口 | 椰樹 | 婀娜苗條 |
長春 | 油松 | 挺拔蒼勁 |
新疆喀什 | 圓冠榆 | 玲瓏精致 |
北京 | 國槐 | 秀氣而堅韌 |
(3)你最喜歡哪個城市的樹,為什么?小組內交流。(引導學生從樹的特點來說)
(4)展示朗讀。請6位同學分別朗誦自己最喜歡的樹木的段落。(注意突出樹木的特點)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圍繞城市的“同”與樹的“異”兩個話題進行探討,通過感情朗讀、品詞析句等方法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互相交流的過程中體會各種樹木的獨特,意識到樹木是大自然饋贈給我們的珍貴的禮物。)
三、潛心會文悟“標識”。
1、作者為什么以“樹”作為城市的標識,請在文中找找相關句子,并寫好批注。(師巡視)
2、學生匯報。
出示句子1:擁擠熙攘、高樓林立的城市中,如今,唯有屬于那個城市的樹,如高揚的旗幟和火炬,從迷途的暗處閃現出來,為我們引領通往故鄉的交叉小徑。
指導對比朗讀。(讓學生把這句話與第6段的“你迷失在被無數次復制過的城市里,你已找不到回家的路。”進行比較,體會作者的心理,進行感情朗讀。)
出示句子2:最后只剩下了樹,在忠心耿耿地守護著這一方水土;只剩下了樹,在小心翼翼地維持著這座城池的性格;只剩下了樹,用汁液和綠蔭在滋潤著這城市中蕓蕓眾生干涸的心靈。
a、 這段話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b、表達了作者對樹怎樣的感情呢?(生自由匯報,相機板書:鮮活生命、不可替代、不可置換、獨特個性)
c、 師生接讀。
d、仿寫練習。
如果人類再這樣肆無忌憚地破壞大自然,各種動植物都慢慢地瀕臨滅絕。
最后只剩下了人類, ;只剩下了人類,
;只剩下了人類,
。
3、師指板書小結:每一棵樹都是鮮活的生命,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個性,是一個城市不可替代、不可被置換的印記,甚至有一天樹會成為一個城市的靈魂,所以作者才如此的喜愛樹,才認定樹是城市的“標識”。
4、寫法提煉。既然城市的標示是樹,作者為什么用大量的筆墨來描寫城市的雷同呢?(引導學生從正面描寫、側面描寫,襯托手法的作用等方面來說。)
(設計意圖: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體驗,讓學生在自讀自悟后暢談體會,并通過師生接讀的形式提高學生朗讀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語感,最后以仿寫的形式來落實對學生的語言文字的訓練。)
四、齊心協力護“標識”。
1、引導學生討論:在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一切現代文明都可以復制,而樹卻是不可復制的,對于象征著一個城市的文化與歷史的樹,我們應該如何去保護?
2、學生匯報。(從人與自然應該和諧相處,人類應該珍惜大自然賜予我們的一切等方面來引導學生。)
3、拓展。你覺得什么是你家鄉的標識呢?
4、小結:同學們說得對,這些代表著每個城市的不同文化、不同地理特征的事物,都可以成為一個城市的標識,不論這些事物是大自然賜予我們的,還是我們的祖先遺留給我們的,我們都應該細心呵護,世代傳承。
5、作業。請用你的筆來寫一寫你家鄉的標識,如果能像作者描寫香樟樹一樣寫出你家鄉的標識的特點來就更好了!
(設計意圖:語文教學要讓學生與文本對話,也要與生活對話,通過這個環節讓學生把書本知識與已有的生活經驗相聯系,深化學生體驗的同時也深化了學生對主題的理解。)
附:板書設計
城市的標識
鮮活的生命 不可替代
獨特的個性 不可置換